1.明确行政行为的执法依据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所有权力都来自法律授权,依法行政是其行为的本质属性。因此,查明行为人履行职责的明确性规定是认定其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前提。这些规定可以分为一般性规定和临时性规定两部分。一般性规定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行业规章、部门规定、岗位职责、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确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临时性规定包括会议纪要、培训内容等相关单位内部文件,这些文件具有明确模糊性责任规定的作用,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确定具体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1.口供补强
口供必须有相关证据予以佐证,尤其是对口供有一定依赖性的案件,口供的补强意义更为重要。无论是证真还是证伪,都需要有相关的证据予以佐证。2.孤证补强
孤证不能定案,这是证据采信的重要原则。为了保证孤证不孤,必须对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进行核实印证,对证据产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进行核实,以保证证据产生的合理性。同时,对证据的证明内容进行核实,使其与相关证据互证互存,保证证据的客观和真实。此外,还要对证据疑点进行核实,保证证据的排他性,从而使孤证成为集束化组证,增强其指控能力和证明力。3.人证补强
人证补强实际上是对证人证言的佐证。证人证言是一种主观感知证据,其准确性弱、可变性强,一直是庭审质证的重点。为了确保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必须由相关证据支撑才能被采信。在实践中,应注意要有证据证明证人知悉案件有关情况,以巩固证人证言的关联性。同时,要以不同形式的证明方式固定其证明内容,防止事后翻证,以巩固证人证言的证明力。通过证据补强,可以防止翻证、纠错证和补漏证,确保证人证言经得起庭审质证。定罪免刑在刑法理论中的适用条件,特别是在玩忽职守罪中的应用。犯罪情节的界定上,主要存在实质标准说、形式标准说和综合标准说三种判断标准,其中以法定刑为标准的形式标准说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玩忽职守罪的定义和刑罚。
滥用职权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而是属于结果犯,涉及滥用职权罪与渎职罪中的罪名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对于滥用职权行为导致的重大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应依法认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出了具体的认定标准。
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渎职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公务的人员。渎职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渎职罪的量刑问题。渎职罪的量刑不仅考虑贪污金额,还包括犯罪细节、结果、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保证量刑公平合法。渎职罪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名,法官会综合考虑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公正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