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对于自己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即构成打击错误。例如,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对其兄实施了以土坯打击的侵害行为。如果李某本欲打击其兄却将丁某误认为其兄而伤害的,就不是打击错误而属于对象错误。
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一致,即构成打击错误。这一特征包括以下含义:
其一,要有实际的侵害结果发生,如本案中李某造成被害人丁某轻伤的结果。
其二,行为人主观上要有特定的侵害对象,如李某的侵害对象是其兄长。如果没有特定的侵害对象,则无论实际侵害对象为何均不违背行为人本意,因而打击错误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实际侵害的对象不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也不是其行为所直接指向的特定对象。因为如果行为人主观上虽然有特定的侵害对象,但行为指向的对象并不特定,也不存在打击错误的问题。例如,如果李某采取向其兄所在的人群中扔爆炸物的方法伤害其兄,造成他人受伤的结果,就不属于打击错误。
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第三者(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即构成打击错误。
按照传统定义,所谓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不存在错误认识,由于客观行为致使危害结果出现偏差,因为实害对象与预害对象存在不一致。而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出现了错误认识,从而使得实害对象偏离预害对象。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异同十分明显,相同之处在于,客观阶层的“实害对象”都偏离了主观阶层的“预害对象”;不同点在于,打击错误中是客观因素导致的错误,对象错误是行为人对侵害对象的认识本身存在错误。
以两个经典案例为例,可以更好地区分打击错误和对象错误。案例一:甲欲开枪射杀前方的乙,但由于枪法不准,子弹未击中乙而击中了临时出现的丙。案例二:甲以为前方是仇人乙,于是开枪射杀,但实际上是路人丙。案例一中,枪法不准是客观因素,因而属于打击错误。案例二中,甲将丙误当作仇人乙是对侵害对象的认识出现错误,因而属于对象错误。
另有论者创造性地提出“错误生成机制”,根据不同的发生时间分为“内心预想阶段”、“情景认证阶段”、“行为实施阶段”。依作者所述,“行为的源头是主管心理判断与目标追求,因而客观发生的实际结果只能是犯罪目的的体现”,换言之,认识错误不能发生在行为实施阶段。这一标准只在部分情形下排除了认识错误,但未对实质区分方法做出阐述。
根据学者柏浪涛的观点,对象错误中,行为人自始至终对于实害结果持故意心理,而出现打击错误时,行为人对于预害结果的故意已经转化为对于实质结果的过失,因此第一步应当考察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然而,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首先,在满足了客观违法条件的前提下才需要进一步评价主观内容,否则就可以直接排除犯罪的成立。违法层面上,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事实上存在本质不同。
其次,行为人主观上呈现何种心态,也受制于不同的学说。打击错误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分野,其中具体符合说将两个结果分别评价,对于预害对象,行为人显然持故意心理,对于实害对象则持过失心理;而法定符合说的框架下,行为人只有一个整体的故意。
更重要的是,对于实害对象,行为人事实上不一定持过失心理,还可以是间接故意或者意外事件。以上文中案例一为例,丙临时出现在乙身边,若此行为完全无法预料,则甲对丙显然既无故意也无过失;若开枪时丙就在乙身边,甲明知可能伤害丙而开枪,则甲对丙持间接故意的心理。
关于领导受贿员工法律责任的各种情境和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单位受贿罪、个人受贿罪的量刑标准和处罚规定,同时讨论了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公司企业工作人员以及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受贿方面的法律责任。对于不同职务和身份的人员,根据其所涉及的受贿
中国刑法第128条关于枪支管理的规定。该条款明确了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并对不同情节进行了详细划分。此外,还介绍了非法持有枪支、私藏弹药的具体情况以及非法出借枪支的刑罚和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的处罚。
主犯的刑事责任原则,包括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的刑事责任原则。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其他主犯则按其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进行处罚。对主犯的处罚,刑法规定应从重打击,并在执行过程中对其减刑、假释作从严掌握。在追究刑事责
在我国刑事拘留37天后是否会在个人案底中留下记录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刑事拘留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只有被判有罪才会产生犯罪记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拘留的程序,包括拘留申请、执行拘留、通知家属以及拘留处理结束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