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非法集资罪的司法解释(一)

非法集资罪的司法解释(一)

时间:2024-07-2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666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责任

第一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认定条件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但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
  2.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处罚

实施以下行为之一,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条件,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1. 以非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2. 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3. 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 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
  5. 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
  6. 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
  7. 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
  8. 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9. 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10. 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
  11. 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责任认定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具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 非法集资诈骗的刑事责任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 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2. 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3. 携带集资款逃匿;
  4. 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5. 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
  6. 隐匿、销毁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
  7. 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
  8. 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非法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具体认定,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行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第五条 集资诈骗数额的认定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以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诈骗数额。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指出服刑人员无需缴纳生活费,并详细阐述了监狱为服刑人员制定的生活规范,包括起床、个人卫生、着装、卫生清洁、餐饮、集体行进等方面的规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服刑人员的健康问题和与警官的沟通方式,以及劳动规范,如参加劳动、遵守劳动纪律

  •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
  • 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的解析
  •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制云盘涉黄行为,12月1日起施行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