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非法集资罪的司法解释(一)

非法集资罪的司法解释(一)

时间:2024-07-25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666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责任

第一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认定条件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但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
  2.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处罚

实施以下行为之一,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条件,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1. 以非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2. 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3. 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 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
  5. 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
  6. 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
  7. 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但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
  8. 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9. 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10. 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
  11. 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第三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责任认定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具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 非法集资诈骗的刑事责任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 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2. 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
  3. 携带集资款逃匿;
  4. 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5. 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
  6. 隐匿、销毁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
  7. 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
  8. 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非法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具体认定,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行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第五条 集资诈骗数额的认定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以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诈骗数额。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