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时间:2024-05-08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一、定义
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以至于可能导致其倾覆、毁坏,从而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这种犯罪以交通工具作为特定的破坏对象,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二、构成要素
(一) 客体要素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破坏交通工具不仅对铁路、公路、水上和空中运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罪的犯罪对象仅限于交通运输中的汽车,应作广义解释,包括用于交通运输的拖拉机在内。然而,破坏耕种用的拖拉机并不危及交通运输安全,因此不构成本罪,而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作为本罪破坏对象的交通工具不仅是特定的,还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包括运行中的和交付使用但停机待用的交通工具。因为只有破坏这样的交通工具,才可能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威胁。正在制造或修理中尚未交付使用的交通工具,通常不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其情节严重的,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二) 客观要素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的行为,包括破坏其驾驶系统、制动系统,以及破坏船体造成行船危险等。只有这样的破坏行为才可能导致实际的危险和可能性。有些破坏行为可能导致交通工具的门窗破碎、车身凹陷、油漆剥落等表面损伤,但其机体性能完好,不影响安全运行,因此不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然而,有些破坏行为虽然从表面看交通工具完好无损,但其关键机件遭受破坏或拆卸,足以导致交通工具倾覆、毁坏的危险,这就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因此,对于破坏交通工具的程度的认定,不应以给交通工具本身造成的损失价值大小为标准,而应以是否足以导致交通工具倾覆、毁坏的危险为依据。一些破坏行为可能只涉及拆卸一个螺丝钉,或者针对已报废或尚未交付使用的交通工具进行。由于这些行为不可能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不能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而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然而,如果负责修理交通工具的人员在修理过程中故意进行破坏或制造隐患,并将受到破坏或尚未修复的交通工具交付使用,那么就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七条【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持有50克毒品的法律责任
持有50克毒品的法律责任。持有毒品数量较大将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根据不同数量将面临不同的刑罚。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客体、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行为人明知持有国家禁
-
破坏公交车是否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破坏公交车是否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问题。由于公交车的公共属性,破坏公交车的行为很容易危害公共安全。根据相关刑法,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破坏公交车一般被视为破坏交通工具罪。
-
行政处罚移交法院强制执行的时间
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时间及相关种类。若行政处罚在法定期限内未执行,行政机关可在三个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以及行政拘留等种类。
-
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的定义与要件
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的定义与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社会公共秩序,扰乱、冲击或以其他方法破坏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造成公共秩序混乱的行为都属于此罪行范畴。其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只能表现为故意。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的量刑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
故意扎轮胎是破坏交通工具罪吗
-
破坏交通工具罪要求故意么
-
放火烧公交车是破坏交通工具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