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的指定管辖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越来越普遍。然而,由于立法的滞后和司法实践的不一致,这一制度妨碍了诉讼的顺利进行,侵犯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了符合国际法制的发展趋势,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应建立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和协商制度,以确保程序的公正。
指定管辖制度是指根据上级法院的指定确定特定刑事案件的地区管辖。它是相对于法定管辖而言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上级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法院审判,以确保案件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在级别管辖上,侦查机关对案件的侦查权是依据法院的审判管辖权来确定的,因此确定审判管辖的同时也确定了侦查管辖权,对检察机关而言则确定了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权。
职务犯罪案件的重要特点是犯罪行为与职务密切相关。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十五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由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管辖。如果其他人民检察院更适宜管辖,可以由其他人民检察院管辖。这种立案侦查模式有利于开展侦查工作,但随着反腐斗争形势的严峻,办案工作受到犯罪嫌疑人关系网的干扰,给案件的查处带来很大阻力。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克服和排除各种非法干扰因素,检察机关采取了整合侦查资源和指定侦查管辖的措施。目前,由上级检察院将案件指定给异地检察院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指定管辖在侦查、起诉和审判各阶段之间不协调。按照目前的侦查指挥机制,上级检察院将案件指定给不具有管辖权的下一级检察院立案查处时,并不需要事先通知同级法院,侦查部门也不需要事先通知公诉部门。等到案件侦查终结向本院公诉部门移送审查起诉时,上一级检察院尚未与同级法院协商下达指定审判管辖的决定,因此检察院不能直接将案件起诉给同级法院,同级法院也无权直接受理。在这种情况下,公诉部门必须向上一级公诉部门汇报案件的具体情况,然后由上一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与同级法院刑事审判部门协商,由上级法院指定下一级法院审判管辖,或者同级法院先收下检察院起诉的案件,再向上一级法院汇报,待上级法院出具指定管辖决定后,法院才能正式受理检察机关的指控。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管辖贪污贿赂案件时的移交原则,犯罪地的管辖原则,并案处理的情形,辩护与代理中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的规定、辩护律师的权利,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以及律师调取证据的规定。
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管辖方面的规定,包括移送管辖、并案处理的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辩护与代理的相关内容,包括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辩护律师的权利以及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
刑法的实施原则、管辖范围、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等总则内容。刑法旨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管辖方面,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侦查,特定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需自行回避的情形有四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委托辩护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