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会计法 > 会计核算 > 银行短期理财收益是否需缴税

银行短期理财收益是否需缴税

时间:2023-10-19 浏览:4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760
随着网贷平台的发展,现代人理财方式也越发多样性,钱除了可以存银行,还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网贷平台中进行投资理财。但银行短期理财的收益到底需要缴税吗?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在思考。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银行短期理财收益是否需缴税

金融服务的定义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1《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服务、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商品转让。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而取得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

贷款服务的增值税缴纳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贷款服务涵盖了各种占用、拆借资金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利息收入、信用卡透支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商品利息收入、融资融券收取的利息收入,以及融资性售后回租、押汇、罚息、票据贴现、转贷等业务所取得的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根据贷款服务的性质,这些收入需要缴纳增值税。

保本收益、报酬、资金占用费、补偿金的定义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金融、房地产开发、教育辅助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40号),《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中所称的“保本收益、报酬、资金占用费、补偿金”指的是合同中明确承诺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资收益。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属于利息或利息性质的收入,因此不征收增值税。

存款和购买金融商品的营业税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存款或购买金融商品行为不征收营业税。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都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金融企业代客理财业务的营业税规定

根据《福建省国家税务局关于金融企业从事代客理财申购新股业务计征营业税问题的通知》(闽国税发[2001]20号),金融企业从事“代客理财”业务,从银行取得的存款利息收入,如果能够按委托方投入资金的比例分配其存款利息,不征收营业税;否则,应视同经纪业手续费收入计征营业税。

短期理财收益是否缴纳营业税

根据以上规定,客户将银行存款委托金融机构投资短期理财产品,金融机构将理财资金用于投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客户不承担投资风险,取得保本不固定的浮动收益。根据税法的解释,这种浮动收益不符合“不与投资方共同承担风险,只收取固定利润的,视为发生贷款行为”的要求。因此,根据目前税法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客户取得的不固定的浮动收益可以参照存款利息收入,暂时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关于银行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是否需要缴纳税款的问题,取决于该理财产品是否属于保本投资。如果属于保本投资收益,按规定需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属于非保本的投资收益,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律咨询合同的印花税问题

    法律咨询合同的印花税问题。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法律咨询合同不在印花税的征税范围内,因此无需为法律咨询合同支付额外的印花税。当事人在签订法律咨询合同时,无需考虑印花税的支付问题。

  • 个人如何购买公司债券

    个人购买公司债券的多种方式。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交易所购买多种债券,包括记账式国债、企业债、公司债和可转债。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银行柜台购买储蓄式国债,或者选择债券基金和固定收益产品等委托理财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所购买债券的交易成本较低,并且持有其

  • 提高案件结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法院系统为提高案件结案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发放债权凭证的方式结案,确立再申请执行制度,并督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债务,以保护当事人权益。浙江法院系统实践债权凭证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 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按评估价格冲减固定资产,购买法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资产差异的来源。文章还通过A公司与B公司的案例,详细说明了会计处理的步骤。折旧的会计处理在并购企业的固定资产处理中非常重要,需参考平时的折旧做账经验,但又不完全

  • 如何认定逃避追缴欠税行为
  • 资产负债管理的构成
  •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