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时间:2023-10-11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羁押是防止超期羁押和不正当关押,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种方式,羁押的必要性也是一种特点,那么这个羁押的必要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在网上找到的相关知识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羁押必要性的体现
羁押的定义和背景
羁押是指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暂时剥夺人身自由的一种状态。它并非一种法定的刑事强制措施,而是刑事拘留和逮捕的法定后果和当然状态。在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羁押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影响最为严重和深远。因此,我国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将羁押纳入法律规定,并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以体现其独特价值。
保障合法权益、防止错误羁押
羁押必要性审查有利于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错误羁押和不当羁押的发生。在我国,逮捕即伴随着羁押,羁押是逮捕的应然状态。羁押必要性审查首先应对逮捕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一旦发现错误逮捕的情况,可以及时纠正。羁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被羁押对象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且不妨碍诉讼顺利进行时,就没有必要继续羁押,应及时解除羁押。这有助于避免不当羁押现象,如一押到底、频繁延长甚至超期羁押等。
改变羁押率居高不下的局面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有利于改变我国羁押率居高不下的局面,节约司法成本和资源。由于我国缺乏独立的羁押制度,羁押常伴随着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乃至死刑复核等程序,且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制度。加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受传统的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观念的影响,以及为规避因非羁押措施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到案或重新违法犯罪可能承担的责任等思想,导致实践中出现了“构罪即捕”、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不分、一押到底、看守所羁押率居高不下、人满为患的情况。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确立将显著改变我国羁押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并促使司法机关转变侦查理念,提高侦查水平。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该政策要求尽量避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羁押。通过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可以减少羁押数量。对于被释放或改变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他们及其亲属会对国家和司法机关表示感激,减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对抗,促进社会和谐。此外,该制度还可以减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看守所的交叉感染,降低他们将来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这样,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在体现检察机关执法的理性、平和、文明的同时,也有助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拘留期间亲属探望及物品送达规定
被拘留人在羁押期间与近亲属的通信和会见规定。被拘留人经过办案机关同意和公安机关批准,可以与近亲属通信和会见。若近亲属病重或死亡,看守所应及时通知被拘留人。探视病危亲属需严格监护,允许回家探视。同时,被拘留人的近亲属送达的物品需经过看守人员检查,信件内
-
羁押期限与刑期的折抵关系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
解除程序的简化与逻辑性的不足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羁押超过一年不诉怎么办
-
侦查中的羁押期限及其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