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检法三机关均广泛运用
“另案处理”散见于公安机关的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检察院的起诉书和法院的刑事判决书。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法律并未对“另案处理”作出规定。公安机关使用“另案处理”的依据主要是工作经验;检察院使用“另案处理”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工作经验,二是在司法文书改革中理论界的观点;而法院使用“另案处理”的依据则是检察院的起诉书。一般情况下,检察院、法院的“另案处理”都是公安机关“另案处理”的延续。(二) 缺乏单独的审批制度
司法实践中,对“另案处理”没有单独的审批制度,只是办案人在制作法律文书时一并写上,领导在批准法律文书的同时,也就算对“另案处理”认同了。办案人员根据工作经验,在法律文书中注明应“另案处理”的人,有时甚至把一时没办法处理和不好处理的人也按“另案处理”办理。(三) 使用情况的分类
“另案处理”使用的情况主要有三种:1. 犯罪嫌疑人在逃,一直没有归案,而其他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查清,或者关押时间已到,只好在提请批准逮捕书或起诉意见书中对在逃的嫌疑人使用“另案处理”;2. 因一时证据较难调取或办案工作量大,而暂时搁置去干其他的工作,但这一搁就是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本案诉讼期间到了,只好对未查清犯罪事实的嫌疑人使用“另案处理”。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当性原则和变更性原则。介绍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情境。这些原则是刑事诉讼中确保公正和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而强制措施的合理运用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如何解决超期羁押和久押不决问题。首先强调了对超期羁押问题的认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并加强制度建设来规范执法行为。接着提出了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和各单位间的协调配合,以确保有效执行法律。最后强调了公、检、法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分工配合,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对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可按照有关法律予以制裁。对债务的履行确有保证意思的,应认定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如果遗嘱人不是正式制作自书遗嘱,仅是在日记或有关信件中提到准备在其死亡后对某遗产如休处理,则不应认定该内容为自书遗嘱。但是,自书遗嘱只要求是遗嘱人处分遗产的真实意思的书面记载,也不要求须有“遗嘱”的字样。无遗嘱人和、签名的自书遗嘱,应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