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在接受委托人的陈述时,应当谨慎对待。委托人通常无法直接接触案卷和相关当事人,因此对案情了解有限。委托人的描述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难以客观公正。律师在处理案件时,不应完全依赖委托人的陈述,而应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分析。
律师在办理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时,应特别关注讯问笔录中的矛盾之处。公安机关的案件证据往往不如检察院自侦案件的证据翔实细致。在办理检察院自侦案件时,律师应格外关注案件的定性。通过发现证据矛盾和定性上的问题,律师可以为被告提供更有利的辩护。
律师在法庭上进行询问时,应注意避免公然对抗法庭。特别是在被认为是诱导性提问的情况下,律师应及时调整提问方式,避免引起公诉人的抗议或法官的制止。通过巧妙的提问,律师可以获得更有利的证词。
律师应尽量避免接触受害人,并不试图从办案机关的证人那里获取有利于被告的证据。即使这些证人提供了有利于被告的证据,在案件出现反复时,办案机关可能指责律师诱导、教唆或逼迫证人作证。律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并确保能够有效地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除非有确凿的把握,律师不应轻易申请侦查机关的证人出庭作证。律师需要认识到,公诉人通常会在证人出庭之前对其进行辅导,以确保证人的证词符合检察机关的利益。因此,律师应从其他方面着手,寻找能够形成证据链的线索。
律师应该多了解一些相关案例,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告中发布的案例和本地的判例。虽然中国没有判例法,但最高法院的判例对地方法院的法官认识某些问题会产生一定影响。了解以往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可以帮助律师调整辩护思路。
考虑到目前的司法环境和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监督职能,律师一般不应期望法院做出无罪判决。如果律师坚信被告无罪,最好将案件解决在侦查阶段或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应意识到,成功获得被告自由的案件往往不是宣判无罪,而是在侦查或审查起诉阶段取得的。
律师在处理案件时,如果当事人提到认识某某领导或法官,并询问是否需要疏通关系,律师既不应制止也不应怂恿。律师没有义务制止当事人疏通关系,律师的职责只是依法为被告辩护。在处理刑讯逼供的问题上,律师应避免附和被告关于刑讯逼供的说法,而是从其他方面寻找证据链的突破口。
在法庭辩论阶段,律师应撰写详细的辩护词,并注意掌握宣读辩护词的速度。辩护词的目的是打动法官,而不是给公诉人听。律师应在辩护观点上下功夫,通过法庭辩论获得法官的支持。对于公诉人没有反驳的辩护观点,法庭通常会采信。
律师应认识到,目前的司法环境下,很难期望法院做出无罪判决。然而,律师仍可以采用无罪辩护作为一种策略,但前提是以辩护策略的形式使用,并且通常适用于多人犯罪的案件。律师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争取被告的合法权益。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