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甲县公安局于4月8日对犯罪嫌疑人王某刑事拘留,4月21日以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向甲县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4月23日晚,因犯罪嫌疑人王某血压突然升高晕倒在看守所,王某紧急被送往县医院救治,经检查王某患有二期(高危)高血压病,需住院治疗。对王某出现的这一紧急情况,公安机关经研究决定对王某变更强制措施,对王某变更为取保候审。4月24日,甲县检察院办案人员获悉已对王某取保候审,但审查逮捕意见书已写好,办案人员即将此情况向领导口头汇报,领导指示将公安机关对王某取保候审材料调取审查,经查认为公安机关对王某变更取保候审符合法律规定。4月25日,甲县检察院经对此案研究后,以犯罪嫌疑人王某患有严重疾病,无逮捕必要,对王某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但对在7日审捕期内公安机关能否对刑拘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却产生分歧。
根据该意见,公安机关在审捕期限内有权自行决定对刑拘犯罪嫌疑人行使强制措施的变更权。这是因为虽然案件已经报请检察院审查批捕,但是在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仍由公安机关实际掌控,而非移交给检察机关。因此,只要公安机关依法变更强制措施,检察院就无权过问。在此情况下,检察院只能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相关材料作出处理意见,而不受公安机关在审捕期限内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影响。
根据该意见,审捕期限内应由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行使强制措施的变更权,而公安机关则不能自行决定。这是因为一旦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批捕,检察院就要对整个案件负责,犯罪嫌疑人随案走。因此,公安机关无权再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变更强制措施。在审捕期限内,应由检察院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对于犯罪嫌疑人出现不宜关押的特殊或紧急情况,检察院承办人员应将此情况写入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以便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逮捕或不批捕决定。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如下: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后,检察机关对案件整体负责,应行使对刑拘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力,而不应由公安机关行使。尽管现行法律对批捕前后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行使机关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于在7日审查逮捕期限内对刑拘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行使机关,法律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法律上的缺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第六十六条和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措施。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当提请批准逮捕,并将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如果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发现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不当,应及时撤销或变更。在本案中,公安机关已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因此在审捕期限内,检察院应依法对刑拘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进行变更,而不应由公安机关行使变更权。由于现有法律对此情况的规定存在缺失,办案机关在实际办案中无法明确操作,导致尴尬和被动。
关于审查逮捕是否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检察院在审查逮捕时,若认为不需要逮捕,可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并依法变更强制措施。逮捕适用机关为检察院和法院,公安机关无权自行决定逮捕。对于特定情况如患严重疾病或哺乳期的妇女,可采取取保候
超期羁押的救济措施。当事人被司法机关超期羁押时,可通过申请解除羁押措施并要求国家赔偿来寻求救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并依法变更其他措施,同时受害人在特定情形下可获得赔偿。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
逮捕后超期羁押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相关人员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程序。申请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犯罪嫌疑人和其代理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适用于特定情形,如可能判处较轻刑罚、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等。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