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证据可以分为以下七种:
这些证据种类包含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以及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不同种类的证据具有不同的证明力。原始证据的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间接证据,物证和书证的证明力大于言词证据,无利害关系人证言的证明力大于利害关系人证言。
刑事证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所有证据都是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和客观反映,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证据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证据的客观性要求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不具备客观真实性的证据应该被排除。在实践中,对于实物证据,可以通过审查是否为原件、原物或通过鉴定来辨别其真伪,判断其客观性;对于言词证据,主要通过审查其内容是否违反客观规律来判断其客观性,也可以通过鉴定、侦查实验、现场勘查或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等方法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有客观联系,以及证据是否能够对待证事实进行证明。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不同,决定了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据结构的层次性。证据的关联性要求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非关联性证据应当被排除。在实践中,与涉嫌犯罪的构成要件事实有关的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涉嫌犯罪的具体行为过程的证据以及能够证明或排除犯罪嫌疑人辩解的证据都被认为是与案件事实关联的证据。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提供证据、收集证据的主体资格,以及收集、固定证据的程序和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证据的合法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据的取得必须合法。例如,以刑讯逼供方式取得的犯罪嫌疑人供述、以暴力取证方式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以及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取得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都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对于非法方法收集的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原则上应当进行合法转化,无法转化的应当根据限制排除的原则处理。
此外,一些事实无需再次证明,例如自然规律及定理、众所周知的事实、根据已知事实能推定的另一事实、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以及其他不存在争执的公知事实。同时,一些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例如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当事人不利的证言、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复制品、经一方当事人或他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材料以及其他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的证据材料。
证据固定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根据诉讼参加人的请求或依职权采取措施,对证据进行固定和保护的制度。在起诉前,可以向公证机关提出申请,由公证机关采取保全措施。公证机关在当事人起诉后,将固定的证据移交给受诉人民法院审查。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进行证据固定。如果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采取措施,应当通知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提起诉讼。
《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据固定的具体方法作出规定,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据采取不同的方法:
总之,证据固定要求保持证据的原样或原意,确保证据不变质、不损坏、不丢失,以充分发挥其证明效力。
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其主要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的案件,以及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和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案件。技术侦查措施包括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等秘密的专门技术手段,其主体、适用范围、程序与期限等已在相关法律中明
刑事案发后与嫌疑人的录音在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录音能否作为证据需考虑其与案件的关联性、取证的合法性等因素。若录音合法、关联性强且真实充分,可作为证据;若存在非法手段或关联不强,则可能被排除。
轻微伤证据不足的处理方式。法院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若证据不足,将驳回起诉。人民检察院在特定情况下可对轻微伤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并解除相关财产限制。对于需要给予被不起诉人行政处罚等,人民检察院会提出意见并移送相关机关处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法院要求在开庭前五日前提交证据,辩护人也可以在开庭时向法庭提交证据。辩护律师可以在会见和通信中了解案件情况,提供法律咨询,并在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证据。在审判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在开庭十日前将起诉书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