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证据 > 个人取得视听资料是否可作为刑事证据

个人取得视听资料是否可作为刑事证据

时间:2025-06-01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26404
在电视剧当中我们都应该看到过,公安部门对于犯罪案件的侦破,往往都离不开对于线索以及证据的收集和调查,同时一些证据也是靠证人或者当事人自身进行收集提供的, 但是有的时候一些收集证据的手段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认定为合法,那么个人取得视听资料能作为刑事证据吗?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个人取得的视听资料是否可作为刑事证据一直备受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相关证据的取得必须依法进行,只有经过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才具有合法性,否则其合法性将受到质疑,不应作为证据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被视为证据。具体包括:

  1. 物证:即与案件相关的物品或物质证据;
  2. 书证:即与案件相关的书面文件或记录;
  3. 证人证言:即与案件相关的证人口述的证言;
  4. 被害人陈述:即与案件相关的被害人陈述的证言;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即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述的供述和辩解;
  6. 鉴定意见:即专家对案件相关事物进行的鉴定结论;
  7.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即对案件相关地点、物品等进行的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活动的记录;
  8.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即与案件相关的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视听资料的审查要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对视听资料的审查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1. 是否附有提取过程的说明,以及其来源是否合法;
  2. 是否为原件,是否存在复制及复制份数;如果是复制件,是否附有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复制件制作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制作人、原视听资料持有人是否签名或盖章;
  3. 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威胁、引诱当事人等违反法律和相关规定的情况;
  4. 是否写明制作人、持有人的身份,以及制作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方法;
  5. 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剪辑、增加、删改等情况;
  6. 内容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关联。

对于视听资料存在疑问的情况,应当进行鉴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同案犯供述的证据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同案犯供述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及其法律地位。同案犯供述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范畴,需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探讨了刑事案件中“另案处理”的适用条件,包括多种情形下的规定和审查监督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 刑事诉讼法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 处理刑事拘留37天证据不足的方法

    刑事拘留37天证据不足的处理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证据不足的情况,应立即释放被拘留人或者提请审查批准。同时,根据案件情况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期限有明确规定。对于有犯罪事实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根据逮捕必要性依法逮

  •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拘留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拘留条件,公安机关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包括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被害人或在场人指认犯罪,发现犯罪证据,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以及身份不明和有流窜作

  • 强奸罪立案阶段是否可以取保候审
  • 刑事诉讼法中的自诉案件范围
  • 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公诉程序的提起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