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审查 > 证人证言的质证和采信规则

证人证言的质证和采信规则

时间:2024-03-14 浏览:6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9728

意见证据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是指证人证言应当是其亲身感知的表述,不能包含揣测性、推断性、评论性的内容。只有符合亲身感知和一般生活经验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例外情况

意见证据规则有一条例外,即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符合事实的情况除外。这意味着,即使证人的证言涉及揣测、评论或推断,但如果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可以证实其内容与事实相符,仍然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证据能力规则

证据能力规则主要考虑证人在作证时的年龄、认知水平、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生理和精神状态是否会影响其作证能力。

影响作证能力的情况

如果证人处于明显醉酒、麻醉品中毒或精神药物麻醉状态,以至于无法正确表达,其提供的证言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这需要根据证人作证时和现场情况进行判断。如果现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证人无法正确感知当时的事实,需要重点审查此问题。如果在作证时无法正确表达,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其证言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年龄和认知水平问题

在审查证据时,还需要注意证人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问题。这与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是不同的概念,需要进行分别审查。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区别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证人无法正确表达,其证言就没有证据能力,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证明力则是指几个证据的相对重要性,需要进行比较。

证据的合法性规则

证人证言的取得程序和方式应当符合法律和相关规定。以下情况下取得的证人证言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

通过暴力、威胁、欺骗、引诱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人证言。

未经核对确认和签名的书面证言

未经证人核对确认并签名(盖章)或摁指印的书面证言。

未提供翻译的特殊群体证言

未提供翻译给聋哑人、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人员和外国人的证言。

综上所述,对证人证言的合法性应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理。

瑕疵证据的补正与质证

对于证人证言的瑕疵证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质证:

从证据的客观性角度质证

如果证人证言的笔录没有填写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的姓名,以及询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可以从证据的客观性角度进行质证。

从询问地点是否符合规定质证

如果询问证人的地点不符合规定,例如在茶馆、饭店或看守所进行询问,有理由怀疑是以残忍不人道或折磨等方式暴力取证,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质证。

从证人是否受欺骗或威胁的角度质证

如果询问证人时未告知其义务和责任,可以从证人是否受欺骗或威胁的角度进行质证。

从证据的客观性是否有伪造质证

如果询问笔录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询问人员询问了不同的证人,可以从证据的客观性是否有伪造的角度进行质证。

当庭翻证的采信规则

如果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其庭前证言相矛盾,根据以下条件进行采信:

能够做出合理解释并有证据印证的

如果证人当庭能够对其翻证做出合理解释,并有相关证据印证,应当采信庭审证言。

不能做出合理解释但有庭前证言印证的

如果证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但其庭前证言有相关证据印证,可以采信其庭前证言。

因此,在采信证人证言时,需要根据能否做出合理解释和是否有其他证据印证来决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讯逼供行为引发的法律责任

    刑讯逼供行为的法律责任。文章介绍了刑讯逼供的刑事责任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刑罚。此外,文章还阐述了刑讯逼供涉及的立案标准,包括多种形式的恶劣手段、造成的健康损害、导致死亡或精神失常等情形。最后强调了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严

  • 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

    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及相关法律规定。辩护律师在询问证人或被害人、调取书证或物证、采用鉴定结论等方面需遵循一定规定,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同时,对于刑讯逼供罪,司法工作人员如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刑讯逼供罪的具体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

  • 土地性质划拨的房屋是否具备购买资格

    民事诉讼中,证据的种类有: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和其他。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规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向法院提供案件事实依据的材料,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原告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时,应当附上符合

  • 哪些可以做行政诉讼补强证据

    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不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其提供的证言的可靠度自然会降低,故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强。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诉讼证据的补强规则中并未涵盖此种情形。行政诉讼的补强证据规则只是为法官的主观判断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要求,而在实践中,法官可发挥一定的

  • 行政诉讼的证据补强规则是怎样的
  • 执法过程中几个人指证算证据
  • 刑事证据口供补强规则,刑事证据优势证据规则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