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包括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以及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言词证据。
瑕疵证据是指在取证程序上存在瑕疵的物证、书证,以及在取证程序上存在瑕疵的证人证言、讯问笔录等言词证据。
在刑事诉讼中,正确区分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的界限对于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瑕疵证据补正规则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判断和区分两者的五个方面:
1. 侵犯的法益不同:
非法证据是通过非法手段侵犯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特别是人身权而获得的,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违背了国家对人权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而瑕疵证据多属程序性违法而非实质性瑕疵,一般不直接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不会与程序正义产生严重抵触,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较小。
2. 证据的真实性不同:
非法证据是通过肉刑或变相肉刑等方法获得的,被讯(询)问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疼痛或痛苦、恐惧等情况下作出的供述,严重剥夺了其陈述的自愿性,可能是虚假供述。瑕疵证据的取得存在违法情形,但只是程序性违法,一般不会改变证据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
3. 违法程度不同:
非法证据强调的是取证方法的非法性,以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方式获取证据,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瑕疵证据则表现为取证程序的违法性,虽然可能对办理案件的公正性造成损害,但经补正后不会严重影响司法公正。
4. 法律后果不同:
非法证据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违反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其造成的后果无法通过事后补救得以修复,一经发现应当一律排除。而瑕疵证据经过补正后,可以转化为合法证据,作为定案的根据。
5. 适用规则不同:
非法证据适用强制排除规则,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而瑕疵证据适用补正规则,可以通过重新取证、补充完善等补救措施,修复取证程序上的瑕疵,转化为合法证据。
刑事案件审判程序准备阶段的准备工作,包括通知相关人员、听取辩护人意见、通知开庭时间地点等,并详细说明了人民法院应重新审判的申诉案件的几种情况,包括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不充分、适用法律错误以及审判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等。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刑讯逼供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手段强迫其作口供的行为。构成此罪必须满足主体、行为方式、目的和结果等要件。触犯刑讯逼供罪的行为人将受到法律严惩,若导致人员伤残或死亡,将从重处罚。需注意,非法
刑事案件在公诉科中如何变更强制措施以及提起公诉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公诉科负责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凿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