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所有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都属于证据的范畴。然而,这些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并与其他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成为有效的证据。
视听资料是指能够作为证据的录音、录像以及电脑存储的数据等,它们是被固定和保全的证据。相对于其他证据形式,视听资料更加可靠,更接近真实情况。然而,视听资料在被认定为证据之前必须经过审查。
提交录音证据时,应当出示录音的原始载体,如录音笔、手机等。有些人将录音内容导入电脑并以录音文件形式存档,向法院提交的仅为刻录后的光盘,这已经不属于证据的原件。因此,证据的原件对于证据的效力至关重要。
录音必须完整保存,不得删除掐头去尾。如果录音被编辑,只保留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样的证据是不会被采纳的。
录音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依据,因为录音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证明全部的法律关系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它更多地用于证明案件的部分事实和某些细节。因此,最好将录音证据与其他书证、物证等证据一同使用。
在法庭上,证据的出示和质证按照以下规定的顺序进行:
原告和被告对第三人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第三人对原告或被告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
审判人员出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进行质证。
在审判长的许可下,当事人可以向证人提问,当事人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审判长也有权询问当事人。
如果案件涉及两个以上独立存在的事实或诉讼请求,可以要求当事人逐项陈述事实和理由,逐个出示证据,并分别进行调查和质证。
对于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无需进行举证和质证。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应当由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宣读。如果因客观原因当事人无法宣读证据,可以由审判人员代为宣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由审判人员宣读。
对于同一事实,除非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首先举证,然后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无法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该事实可以被认定为成立。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足以推翻前一事实的证据,那么需要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继续举证。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超过未处理则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取保候审与是否判刑没有直接关系,犯罪嫌疑人的判刑是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和相关证据资料作出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
自诉案件起诉的条件,包括适格的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属于自诉案件范围、被害人有证据证明以及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等因素。自诉案件的起诉由被害人提起,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并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犯有被指控的犯罪事实。
询问证人和被害人的法律程序和方式。侦查人员需充分了解案件和证人情况,选择适当的询问地点,个别询问证人,保障证人权益,并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方式询问。询问被害人时需考虑其特殊地位,既认真听取陈述,又要注意分析陈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保护其个人隐私和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