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的规定,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证据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认定案情所必需的。
证据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表现形式。
证据具有以下特征:
证据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证据事实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联。
证据的收集和形式都受法律约束,必须是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收集和认可的,且符合法定形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条的规定,刑事证据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如犯罪工具、现场遗留物、行为侵犯的客体物等。痕迹是指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所产生的印迹,如指纹、脚印、车痕等。
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材料,如文字、图画、符号所记载的内容。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所做的陈述,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就其所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司法人员所做的陈述,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案件事实向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所做的供认罪行或否认罪行的陈述。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对司法机关交付的案件中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具有重要的证据作用。
勘验、检查笔录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检查所做的记载,可以是文字记录、绘图、照像、录像等。
视听资料是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可以重现原始声音、原始形象的磁带或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强、内容直观、丰富、具体的特点。
办案人员应重视证据,进行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陈述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办案人员处理案件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客观性,如实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办案人员在收集和调取证据时,应要求提供证据的单位和个人如实提供。
对于无法证明犯罪人有罪的情况,应采用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即不能证明有罪就视为无罪。这一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冤枉无辜,保证人权,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证明责任是指对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情节轻重,应由谁提出证据加以证实的责任。在公诉案件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自诉人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如实陈述,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
证明对象是指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范围。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主要包括:犯罪事实是否发生、构成犯罪事实的有关情节、作为从重、加重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的有关事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表现和犯罪后的态度、其他需要证明的事实。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种类与特点。刑事直接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包括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和物证等。其特点在于与案件证明关系直接,收集审查困难,易假失真。
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及其表现。证据的法律性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获得的事实材料才具有证据资格,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法律性主要表现在证据种类的法定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和权限的明确性,以及收集、查证、质证和认证过程的规范性。法律的这一特性
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是否允许阅卷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有权在审查起诉阶段阅卷,附带民事代理人则没有权利。同时,文章介绍了刑事案件阅卷的技巧,包括审查诉讼文书和技术性材料、言词证据和其他案卷材料的方法。在阅卷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以便发现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