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或物,体现了犯罪的客体。同一个犯罪对象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例如,公共汽车被破坏,这个犯罪对象可以体现公共安全的社会关系(在行驶中被破坏),也可以体现公共财产所有权的社会关系(在车库中被破坏)。有些犯罪没有具体的犯罪对象,例如脱逃罪;而有些犯罪的犯罪对象只限于特定的对象,例如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大多数具体的犯罪行为都直接作用于一定的标的,使其发生损毁灭失或归属、位置、状态、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危害,进而阻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对社会造成危害。人们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认定过程往往从犯罪对象的感知开始,通过对其受犯罪作用情况的检验分析,进而认识到其所代表的、受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危害的情况,确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犯罪的性质。
从类型上看,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
物体是指货币、物品等一切具有价值和归属关系的东西。根据归属关系的不同,物体可以分为国家所有物、集体所有物、混合所有物和个人所有物。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物体可以分为货币、实物、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动产和不动产等。
人体是指人的身体,受犯罪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生命、健康、名誉和安宁等方面受到的损害或胁迫。
犯罪对象不同于犯罪所得之物和犯罪所用之物。
犯罪所得之物是指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产或物品,即赃物。例如,受贿罪中受贿人收受的财物即为犯罪所得之物。
犯罪所用之物是指犯罪人进行犯罪活动所使用的金钱或物品。例如,进行走私犯罪时用来运输走私货物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即为犯罪所用之物。
犯罪对象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犯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
其次,犯罪对象可以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最后,犯罪对象可以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侦查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一般案件和特殊羁押期限。对于一般案件,侦查期限从批捕之日起计算,通常为60天,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至两个月。公安机关的案件数量和关系可能影响侦查进度。对于特殊羁押期限,根据不同情况和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可以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如
案件判决中犯罪嫌疑人供认的重要性,指出定罪是法院根据刑法规定对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确认与评判。文章详细阐述了定罪的特征和性质,强调定罪主体是人民法院,客体是侵害法益的行为,具有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确定罪与非罪界限的两种情形,包括根
直接被害人是指“作为犯罪行为现实威胁或直接侵害的对象的自然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 因此,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有无和强弱对于案件能够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人身危险性较小的轻罪案件方可适用刑事和解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