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或物,体现了犯罪的客体。同一个犯罪对象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例如,公共汽车被破坏,这个犯罪对象可以体现公共安全的社会关系(在行驶中被破坏),也可以体现公共财产所有权的社会关系(在车库中被破坏)。有些犯罪没有具体的犯罪对象,例如脱逃罪;而有些犯罪的犯罪对象只限于特定的对象,例如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大多数具体的犯罪行为都直接作用于一定的标的,使其发生损毁灭失或归属、位置、状态、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危害,进而阻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对社会造成危害。人们对于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认定过程往往从犯罪对象的感知开始,通过对其受犯罪作用情况的检验分析,进而认识到其所代表的、受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危害的情况,确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犯罪的性质。
从类型上看,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
物体是指货币、物品等一切具有价值和归属关系的东西。根据归属关系的不同,物体可以分为国家所有物、集体所有物、混合所有物和个人所有物。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物体可以分为货币、实物、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动产和不动产等。
人体是指人的身体,受犯罪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生命、健康、名誉和安宁等方面受到的损害或胁迫。
犯罪对象不同于犯罪所得之物和犯罪所用之物。
犯罪所得之物是指犯罪人通过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产或物品,即赃物。例如,受贿罪中受贿人收受的财物即为犯罪所得之物。
犯罪所用之物是指犯罪人进行犯罪活动所使用的金钱或物品。例如,进行走私犯罪时用来运输走私货物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即为犯罪所用之物。
犯罪对象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犯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
其次,犯罪对象可以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最后,犯罪对象可以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刑事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次数限制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没有次数限制,但每次讯问时间有限制,连续讯问不得超过12小时。对于复杂案件,最长讯问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不得连续传唤讯问。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被抓的嫌疑人被发现无罪后的处理方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犯罪嫌疑人侦查期间拘押期限的规定。侦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延长,包括一般、复杂和特殊情况的案件。在计算侦查期限时,需要考虑法定节假日、路途时间和邮寄等因素。同时,存在重新计算和不计入侦查期限的特殊情况。符合规定的选项包括公安机关在
刑事立案监督的意义在于加强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职能,从而打击和惩罚犯罪,防止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
补充立案刑事诉讼是指在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中,发现新的共同犯罪嫌疑人时,将其列为同案的犯罪嫌疑人并进行侦查。一般情况下,只要新发现的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应当对其进行补充立案,并与原案一同侦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