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财税法 > 会计法 > 会计核算 > 协调和解机制审理行政案件有哪些必要性

协调和解机制审理行政案件有哪些必要性

时间:2023-10-19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0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需求

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行政诉讼作为社会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解决社会矛盾、特别是“官民”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是努力追求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此,必须通过合理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纠纷与冲突能够通过协商、对话和有效地沟通交流及时化解。这种和谐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存在,不断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处理新矛盾的新举措。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是必要的,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助力。

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法律需求

需要承认,在调解过程中,行政机关有可能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原告进行威胁、恫吓甚至是欺诈,迫使原告作出妥协,或以牺牲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换取原告的撤诉。然而,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并非无原则调解。调解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思想疏导和法制教育的方式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调解虽然建立在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基础之上,但它同时也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诉讼中的调解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合。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主持调解过程,可以有效避免调解结果损害当事人利益或者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建立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制度可以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促进行政诉讼协调法制化的法律需求

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一直较高。根据统计,2005年至2009年,全国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均超过30%。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者通常将原告撤诉的情况分为“正常撤诉”和“非正常撤诉”。所谓“非正常撤诉”具有共同特点,即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非没有异议,原告撤诉也非心甘情愿,而是受到外力影响;撤诉时原告权益未得到保护;法院对原告的撤诉申请进行了过于宽松的审查,甚至自己动员原告撤诉。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撤诉”。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为换取原告的撤诉,行政主体与原告进行庭外交易的“和解”情况,即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这种变相的“和解”显然违背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则,但几乎没有哪个法院在审查撤诉申请后作出过不准撤诉的裁定。这种状况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破坏了法治的统一,又侵害了公共利益或个人利益。如果将行政诉讼协调法制化,就可以减少这种状况的发生。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伤案件开庭审理:员工陈某诉香洲区人社局

    员工陈某因工作期间突发脑梗死而申请工伤认定的事宜。香洲区人社局认为其不符合工伤认定情形并驳回申请,陈某不服并提起行政诉讼。庭审中,陈某提供证据证明其发病属于工伤,而第三人丹某公司则认为原告所患高血压与工作岗位无关。此外,香洲区法院今年受理的“民告官”

  •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利润确定涉及资产计价和利润表的编制,可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新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减轻了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增强了股市投资价值。

  •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 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及相关规定
  • 行政诉讼中撤诉之后有新证据可以重新起诉吗
  • 如何认定事故责任认定书性质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