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的撤回权力由检察院行使,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案件来决定。一般来说,当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发现被告无罪时,检察院可以撤回公诉。
现代刑事诉讼中,检察官负责公诉职责,实现了控审分离,公诉成为审判启动的前提。撤回公诉是变更公诉的一种形式。检察官有权提起公诉,但在法院作出判决前,如果发现不应或不必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情况,检察官有权撤回公诉。撤回公诉使得案件审理失去了控诉基础,审判活动终止,这体现了诉审分离原则的要求。
我国在犯罪追诉权方面,实行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相结合的起诉原则。起诉便宜主义赋予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撤回起诉是自由裁量权在审判阶段的合理延伸。既然审查起诉阶段允许检察官不起诉,那么在审判阶段,同样应当允许检察官根据具体情况撤回公诉。因此,当公诉案件出现法定情形时,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符合起诉便宜主义的实质。
检察机关运用撤回公诉权及时补救错误起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诉讼程序,维护诉讼经济原则。撤回公诉可以减少审判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司法机关能够处理其他刑事案件。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来说,及时退出诉讼程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撤回公诉符合诉讼效益的价值取向,也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需要。
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判决前,如果发现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撤回对全部或部分被告人的起诉:
无法进行补充侦查或补充侦查没有价值,无法认定被告人构成犯罪,无法进行审判。
在法院审理期间经鉴定被告人行为时患有精神病,不负刑事责任。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检察机关和法院对此不统一。
导致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殊性。对比了刑事自诉案件与刑事公诉案件的区别,详细阐述了刑事公诉案件的流程,包括立案、侦查、拘留、逮捕、审查起诉等阶段。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刑事诉讼案件的时效对于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及时性中的重要
不一定,还要经过审查起诉程序,确定是否提起公诉。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3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中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可见,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分别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提起公诉、不起诉和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的决定,应当分别送达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和
打架造成轻伤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如果侦查终结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移交给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如果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则应当撤销案件,释放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