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一种法定强制方法。强制措施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否则即构成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不得采用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的内容是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对物的强制处分。强制措施的性质是预防性措施,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和审判,进行毁灭、伪造证据、继续犯罪等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与刑罚和行政处罚相比,强制措施存在本质区别。
强制措施是一种法定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机关、适用条件和程序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样的规定目的在于严格控制强制措施的使用,防止滥用强制措施对人权造成负面影响。
公安机关收到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立即交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执行。县级公安机关应在24小时内核实被取保候审人和保证人的身份,并报告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后,通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派出所执行。派出所应指定专人负责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监督考察,并将执行情况报告所属县级公安机关通知决定取保候审的人民检察院。在执行期间,被取保候审人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派出所应及时报告所属县级公安机关,由该县级公安机关征得人民检察院同意后批准。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保证人担保形式取保候审的,如果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愿继续担保或丧失担保条件,人民检察院应在收到保证人不愿继续担保的申请或发现其丧失担保条件后的三日内,责令犯罪嫌疑人重新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或变更为其他强制措施,并通知公安机关执行。
新刑事诉讼法下监视居住的法律要求。监视居住是一种为保证侦查、起诉工作进行的强制措施,由人民检察院责令犯罪嫌疑人不得离开指定区域并对其活动进行监视。适用情形包括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婴儿等特定情况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以及案件特殊需要或羁押期满而案件
强制医疗的法律依据和审理程序。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且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情况,可以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和决定,公安机关负责执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审理程序,包括合议庭审判
刑事委托辩护人的适用情形和指定辩护的规定。在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委托律师。对于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特定阶段应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指定辩护适用于审判阶段,被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