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不加刑”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旨在保障被告人的上诉权利并实现二审的纠错功能。然而,对于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的案件,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发回重审的案件可以加重刑罚;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回重审的案件不可以加重刑罚。
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7条第1款第(五)项的规定。该规定指出,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畸轻或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案件,不得撤销一审判决,直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或适用附加刑,也不得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
根据该规定,对于二审法院已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应严格遵守“上诉不加刑”的原则,不得通过重审对被告人加刑。然而,该规定并未明确规定对于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的案件是否可以通过重审程序加重刑罚。
第一种观点与“上诉不加刑”的立法目的相背离。如果接受第一种观点,将可能导致二审法院将各种案件均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并可能对被告人加重刑罚,从而违反“上诉不加刑”的原则,损害被告人的上诉权。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7条第(五)项规定,如果一审判决对被告人量刑畸轻,应通过法定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而不允许通过其他诉讼程序直接对被告人加刑。如果允许通过重审程序加刑,将使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失去实际意义。
此外,刑事诉讼法属于典型的公法,要求严格遵守程序法定主义,不允许规避法律以追求实体公正。
有人认为,被告人仍可以通过上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这种观点是荒谬的。被告人上诉的目的是减轻刑罚,在“上诉不加刑”原则下,即使上诉未达到减刑目的,被告人也不会被加刑。然而,通过重审程序对被告人加刑将影响被告人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严重影响其上诉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被告人不敢再次上诉的情况。
此外,二审法院认为量刑过重时,应在第一次上诉审理时对其减刑,而不是在加重刑罚后再次上诉审理。重审加刑的做法实际上是规避“上诉不加刑”的原则,无法有效执行该原则。
有人认为,上诉不加刑原则对量刑不当的上诉案件只能减轻,不能加重,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然而,实体正义必须建立在公正的程序之上,只有公正的程序才能保证公正的实体。在被告人上诉时,应按照“上诉不加刑”原则对其作出裁判,并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以实现实体正义。
综上所述,我国应严格按照“上诉不加刑”原则审理被告人上诉的二审案件,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其在程序上的权利。
合同所在地法院对仲裁不服上诉的管辖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后,合同所在地法院对仲裁不服上诉没有管辖权。文章进一步介绍了仲裁与诉讼的区别,包括受理案件的机构性质、管辖依据、审理组织组成原则、审理程序公开性和上诉制度等方面
法院开庭的详细步骤。在开庭前,需确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随后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法庭辩论结束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并评议,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最后当庭公布判决结果,并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和期限
刑事案件二审的审理期限及相关规定。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上诉、抗诉案件,但特定情况可延长。地方各级检察院只有在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时才可抗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被告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刑罚,但检察院抗诉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同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二
行政诉讼的程序。其中,一审包括起诉、受理和审理环节,以”不告不来”为原则,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审理行政案件。二审中,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上诉。同时,我国还设立了申诉制度,允许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提出申诉。当事人必须履行判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