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有权进行再审的法院是原生效法院的上级法院。这包括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具体的再审程序取决于生效法院的审理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需要重新审判的案件,再审一般由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人民法院进行。这包括原审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和第二审人民法院。原审法院可以根据本院审判委员会的决定或上级法院的指令对生效的裁判进行重新审判。重新审理由原审法院进行,有利于接近犯罪地和诉讼参与人,以核实案情并复查证据。此外,重新审理时另行组成合议庭的规定也能避免审判人员先入为主以及当事人对原审判人员的疑虑与不信任。
如果第二审人民法院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认为其作出的终审裁判确有错误,应由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的,可以撤销一、二审裁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重新审理后作出的裁判可以提起上诉、抗诉。如果不宜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应由第二审人民法院自行重新审理,所作的裁判就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的,可以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既可以是指令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法院重新审判,也可以是指令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或其他上级人民法院再审。然而,不能指令原审法院的下级法院再审。
对于认定事实不清楚或证据不足的案件,指令原审法院再审具有较多优点。因此,一般情况下,生效的裁判是一审法院作出的,指令一审法院再审;生效的裁判是二审法院作出的,指令二审法院再审。
再审案件也可以由上级法院提审。对于那些适用法律上有错误,或者案情疑难、负责、重大,或者经由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法院审查处理后仍坚持申诉等不宜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的案件,上级法院认为需要直接审理的,可以提审。这对于法律适用的统一以及案件更为中立、公正地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下级法院对于某些自己查处有困难的案件,也可以提请上级法院审查处理。提审的上级法院可以是原来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任何上级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一审裁判的终审地位及一审终审案件的再审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判被视为终审裁判,其他级别法院在适用法律规定允许的情况下也有权进行一审终审。对于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当事人对生效判决、裁定认为存在错误时,可分别申请再审或申诉,但不会停止原判决、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采用一审终审制的原因。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别救济措施,基于其特殊性,实行一审终审制能够保证裁判的稳定性、实现程序经济并保障程序的公正价值。同时,再审程序作为特别救济程序,在具备法定条件时才能启动,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进行审慎处理
国家赔偿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包括申请再审的流程、国家赔偿的定义和责任主体、申诉程序至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规定、赔偿委员会重新审查和决定赔偿的流程、检察机关的监督以及立案程序和审查立案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在领取国家赔偿款后,如判决不服,可申请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