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判决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法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事不再审理的原则”。然而,如果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就需要及时纠正改判,以确保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法律都规定了纠正错误裁判的诉讼程序。
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将纠正错误裁判的程序分为“再审程序”和“非常程序”。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没有“再审程序”,只有类似的“审判监督程序”。而前苏联的法律规定则既有“再审程序”,又有“审判监督程序”。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再审程序”是对确定裁判发现事实错误而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而“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发现确定裁判有违背法律的错误而依法予以纠正的程序。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没有规定“再审程序”。根据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解释,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判时,应遵循的步骤和方式。审判监督程序并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而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特别程序。
然而,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于纠正错误裁判的案件,并没有次数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案件经过多次再审的情况。例如,《法律日报》报道了一个案例,胡某在家中遭到陈某的强奸未遂,陈某被判有期徒刑3年。陈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经再审改判陈某无罪。胡某对再审无罪判决不服,又提出申诉。经过多次再审,最终陈某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从这个案件的处理可以看出,既不符合维护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也不符合维护法院裁判的公正性。这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例如审判监督程序中还有哪些制度不够完善,如何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如何提高担负再审工作的审判人员的素质,如何增强律师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观念,以及对司法人员的违法犯罪如何处理等等。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安刑事立案复核的程序。复议申请适用范围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决定、不予立案决定等的相关人员。复核申请适用于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申请刑事复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提出,而刑事复核必须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