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怎样的
时间:2024-09-15 浏览:4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有民事纠纷,搞不好还会到法庭上解决,在我们的民事诉讼审判的过程中,我们的当事人是有权利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与案件相关的司法人员不能参加该案件的审理,这就是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那么,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一、适用回避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二、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1. 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等;2.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如鉴定人是本案争议标的的所有人之一;3. 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这里所指的“其他关系”,是指除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及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之外的亲密或仇嫌关系,足以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如审判人员是案件一方当事人的最亲密的朋友。
三、回避方式和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1. 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2. 申请回避: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3. 回避决定的责任分配:-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 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和意义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
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
回避制度在法律公正中的重要性及其法律价值。程序公正是解决权益冲突时的首选法律价值,回避制度是确保程序公正的关键。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中的回避制度能防止程序操纵者与结果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回避制度对维持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树立
-
书记员需要回避的情况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的规定,书记员是适用回避制度的,书记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是当事人亲属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书记员回避的。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
人民陪审员是否适用回避制度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陪审员都是属于审判人员,所以人民陪审员是适用回避制度的。第一百八十三条 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法
-
二审没去能申诉吗
-
申请回避法院不批的案由
-
离婚案二审是终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