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通过查阅公司的财务报告资料、帐薄等相关资料以及询问与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问题,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活动的权利。股东知情权主要包括财务报告查阅权、帐薄查阅权和询问权。这些权利的确立旨在保障股东获取公司经营管理信息,行使监督权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从而全面保护少数股东权益。
为了防止股东滥用知情权以获取商业情报等不正当利益,新订《公司法》对该权利的行使进行了适当的限制措施,要求股东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善意公平地行使知情权。这样的制度安排既保护了股东和公司的权益,也体现了新订《公司法》的进步。
累计投票制度是指在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监事时,每一股份由于应选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可以集中使用其拥有的表决权。相比于直接投票制度,累计投票制度改变了控股股东完全操纵董事或监事选举的情况,使代表少数股东意志的人选有机会进入董事会或监事会。这一制度创新是新订《公司法》在保护少数股东权益方面的重要举措。
表决权回避制度是指在某一股东与股东大会决议事项有利害关系时,该股东或其代理人不得行使表决权。新订《公司法》规定了回避对象,包括本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该制度的目的是防止控制股东滥用表决权损害公司或少数股东利益,保护股东权益。多数国家的公司法中都明确规定了该制度。
少数股东权制度是指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股东才能行使的权力。该制度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自行召集权和股东提案权。前者使得持有或代表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从而避免了控股股东操纵的可能性。后者赋予单独或合计持有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提出召开临时股东会或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使其有机会将意见和建议传达给经营层和其他股东,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
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是指股东基于特定事由,请求公司按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的制度。该制度体现在新订《公司法》中,规定了股东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回购其股权的情形,如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等。该制度的设计旨在保护异议股东的利益,使其能够获得合理补偿。
委托代理与信托的区别。主要差异在于当事人数量、财产所有权变化、成立条件、财产控制程度、权限和期限稳定性等方面。信托涉及多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转移,受托人享有广泛权限和充分自由;而委托代理仅涉及双方当事人,财产所有权不转移,受托人权限较狭小并需接受委托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