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什么人有权利要求回避?

什么人有权利要求回避?

时间:2024-12-25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24
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当事人有权利要求他们回避。那么当事人有哪些可以要求回避?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什么人有权利要求回避

1. 当事人

根据1997年之前的定义,当事人专指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侦查和起诉阶段,他们被称为犯罪嫌疑人;而在检察院起诉之后,他们被称为被告人。

2. 被害人

在1997年之前,被害人的地位相当于证人,不属于当事人。然而,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被害人被纳入当事人的范畴,并获得要求回避的权利。

3.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许多刑事犯罪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经济损失,而受损失的人则有权要求经济赔偿,这种诉讼属于民事诉讼。通常情况下,这种附带民事诉讼会在刑事法庭中审理。原告人多数情况下是被害人,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在故意杀人罪案件中,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死者的家属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4.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通常是刑事被告人,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未成年人犯罪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时,受损失的人只能起诉未成年人的父母要求赔偿。另外,如果出租汽车发生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死者家属可以起诉出租汽车公司要求赔偿。

法定代理人

以上四种人有权利要求办案的警察、检察官、法官、书记员、翻译和鉴定人回避。当这些人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无法行使申请回避权时,他们的监护人可以代理他们行使要求回避的权利。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新规定

在过去,《刑事诉讼法》存在一个漏洞,以上四种人虽然拥有要求回避的权利,但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出回避要求以及如何提出。因此,这些权利几乎成为虚设。然而,现在他们可以依靠律师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根据一起盗窃案的案例,辩护律师发现检察官竟然是被害人(汽车失主)的侄女,并且与被害人存在私下接触。律师当庭要求检察官回避,但法官回答道:“被害人没有要求回避权。”律师随即要求被告人提出回避申请,法官则问道:“你为什么要求检察官回避呢?”被告人回答:“我也不知道,律师告诉我的。”这一幕尴尬的场景在庭审中上演。

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

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可以根据本章的规定要求回避。从此,律师也拥有了要求回避的权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的目的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的目的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关系。刑事诉讼旨在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我国需完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包括赋予沉默权和律师辩护权利等,并加强监督、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公权力滥用,确保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当前,我国犯罪嫌疑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的问题。无因回避指申请回避时无需提出理由,如法国实行的无因回避制度。我国现行回避制度存在缺陷,如回避理由狭窄和举证责任分配不利于回避落实。无因回避能有效阻断熟人社会对司法的消极影响,弥补有因回避的不足,在我国引入该制度具有必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得提出回避申请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