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97年之前的定义,当事人专指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侦查和起诉阶段,他们被称为犯罪嫌疑人;而在检察院起诉之后,他们被称为被告人。
在1997年之前,被害人的地位相当于证人,不属于当事人。然而,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被害人被纳入当事人的范畴,并获得要求回避的权利。
许多刑事犯罪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经济损失,而受损失的人则有权要求经济赔偿,这种诉讼属于民事诉讼。通常情况下,这种附带民事诉讼会在刑事法庭中审理。原告人多数情况下是被害人,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在故意杀人罪案件中,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死者的家属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通常是刑事被告人,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未成年人犯罪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时,受损失的人只能起诉未成年人的父母要求赔偿。另外,如果出租汽车发生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死者家属可以起诉出租汽车公司要求赔偿。
以上四种人有权利要求办案的警察、检察官、法官、书记员、翻译和鉴定人回避。当这些人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无法行使申请回避权时,他们的监护人可以代理他们行使要求回避的权利。
在过去,《刑事诉讼法》存在一个漏洞,以上四种人虽然拥有要求回避的权利,但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出回避要求以及如何提出。因此,这些权利几乎成为虚设。然而,现在他们可以依靠律师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根据一起盗窃案的案例,辩护律师发现检察官竟然是被害人(汽车失主)的侄女,并且与被害人存在私下接触。律师当庭要求检察官回避,但法官回答道:“被害人没有要求回避权。”律师随即要求被告人提出回避申请,法官则问道:“你为什么要求检察官回避呢?”被告人回答:“我也不知道,律师告诉我的。”这一幕尴尬的场景在庭审中上演。
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
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可以根据本章的规定要求回避。从此,律师也拥有了要求回避的权利。
扭送公安机关时是否需要办理传唤手续的问题。传唤是在讯问不需要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时使用的诉讼方法。对于被扭送到公安机关的嫌疑人,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包括同时询问被扭送人和被害人、证人,留置被扭送人并进行盘问和讯问,或立即送入留置室进行盘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定义和适用条件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对于特定情况可在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是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其适用条件包括符合逮捕条件且符合特定情形,如患有严重疾病、怀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