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的期间,是指回避适用的诉讼阶段范围。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避适用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等,因而适用于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各个诉讼阶段。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规定,开庭时,审判长应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在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申请回避权后,当事人即可行使这一权利。因此,在法庭审判开始后,审判长应首先向当事人告知申请回避权,然后由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行使这一权利。只有这样,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审判人员、公诉人等才能被排除出法庭审判过程。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程序适用于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起诉阶段的回避程序没有明确规定。为确保回避制度在这两个诉讼阶段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在侦查、审查起诉活动开始后,应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当事人告知回避申请权。由于侦查与审判不同,诉讼各方在侦查阶段难以集中在同一场所进行诉讼活动,因此一般认为侦查阶段的回避应以自行回避和指令回避为主,同时兼采申请回避。然而,检察机关应加强对侦查程序合法性的监督。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如果有法定回避情形,应自行主动回避。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如果发现某一检察官有法定回避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可以指令其回避。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当事人也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要求该检察官回避的申请。对于案件已被决定移送法院审判的,当事人在开庭后也可以要求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官回避。
检察官回避制度的定义、意义及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检察官回避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旨在确保司法工作人员在案件处理中保持中立地位。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的特点包括回避主体是行使职权的检察官,产生回避的原因不仅限于亲属关系,核心是对检察官职权的法定限制。该
刑事诉讼中止的期限问题,介绍了中止审理的情形以及恢复审理的相关规定。中止审理可以发生在诉讼程序开始后的任何阶段,直到判决作出前。中止审理的原因消失后应恢复审理,且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此外,还阐述了延期审理与中止审理的区别,包括适用范围、适用
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有期徒刑的减刑规定及条件。在执行期间,罪犯如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可减刑。具体减刑期限根据表现情况有所不同,且不同刑期罪犯的减刑条件也有所区别。重大立功表现的罪犯可以不受减刑期限的限制。减刑的条件包括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有悔
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能否回老家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需经公安机关批准。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包括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并遵守其他相关规定。申请取保候审的主体资格包括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