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我国刑事诉讼回避主体

我国刑事诉讼回避主体

时间:2024-03-22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63
主体回避,即哪些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退出案件审理活动。《刑事诉讼法》第三章规定了适用回避的人员,《回避规定》也对回避的适用范围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回避的主体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回避规定》就除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外人员的回避,作了特别规定。尽管总体而言,从历史上看,我国现行的回避制度非常严格,而且比其他国家的类似制度还要严格一些,但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的实际运作中,这里的回避主体规定尚未能够实现其初衷,在一些程序中,回避制度要么是消极的漠视,要么是积极、坚决的不执行,致使制度形同虚设。下面笔者将对现行回避制度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作如下分析:第一,审判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

回避规定的适用范围

根据《回避规定》第1条的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

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二、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

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三、曾经担任过本案相关角色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人应当回避。

四、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亲属关系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五、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利害关系

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应当回避。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当事人可以提供特殊情形的证据,以证明其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特殊情形包括:

  • 审判人员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
  • 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
  •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
  • 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
  • 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其他物品,或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

除上述情形外,当事人还可以举证证明与其关系密切的同学、师生、老上级、战友等也应属回避主体范畴。

此外,对于上述特殊情形的认定,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回避决定程序。当事人申请这些情形下的审判人员回避时,应当设立相应的异议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否则,如果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提出超出法律规定的要求,或过分情绪化,将会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过于照顾某些当事人的情绪,同意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也会降低国家法律权威,伤害法官职业尊严,并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离任回避规定

根据《回避规定》第4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离任二年后,如果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并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不予准许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代理诉讼或进行辩护的除外。

与此解释不同的是,《法官法》第17条规定: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即无需提出异议,直接回避。然而,我们认为应赋予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否则一律回避也会侵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当然,对当事人的异议应设立相应的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

诉讼代理人、律师的回避规定

根据《回避规定》第5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不得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这一规定的理由是为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法律规定,从工作机制上防止和消除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确保司法公正,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

  • 作伪证造成冤枉的处理方式
  •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得提出回避申请
  • 刑罚罚金的减免政策有哪些内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