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回避规定》第1条的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当事人或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人应当回避。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人应当回避。
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应当回避。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当事人可以提供特殊情形的证据,以证明其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特殊情形包括:
除上述情形外,当事人还可以举证证明与其关系密切的同学、师生、老上级、战友等也应属回避主体范畴。
此外,对于上述特殊情形的认定,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回避决定程序。当事人申请这些情形下的审判人员回避时,应当设立相应的异议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否则,如果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提出超出法律规定的要求,或过分情绪化,将会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过于照顾某些当事人的情绪,同意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也会降低国家法律权威,伤害法官职业尊严,并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根据《回避规定》第4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离任二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离任二年后,如果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对方当事人认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并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支持,不予准许离任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代理诉讼或进行辩护的除外。
与此解释不同的是,《法官法》第17条规定: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即无需提出异议,直接回避。然而,我们认为应赋予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权利,否则一律回避也会侵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当然,对当事人的异议应设立相应的程序,并要求提供证据证明可能影响公正审判。
根据《回避规定》第5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父母,不得担任其所在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这一规定的理由是为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法律规定,从工作机制上防止和消除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确保司法公正,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被迫作伪证在我国刑法中的责任认定。被他人胁迫作伪证的不需承担刑事责任,但胁迫他人作伪证的当事人要承担刑事责任。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伪证罪的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包括伪证罪侵犯的复杂客体、在刑事诉讼中的虚假证明行为、特殊主体以及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
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能否回老家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需经公安机关批准。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包括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并遵守其他相关规定。申请取保候审的主体资格包括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
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及其表现。证据的法律性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获得的事实材料才具有证据资格,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法律性主要表现在证据种类的法定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和权限的明确性,以及收集、查证、质证和认证过程的规范性。法律的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