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应由法院院长指定审判员中的一人担任审判长,因此人民陪审员不能担任审判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如果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则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审判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应制作笔录,并由合议庭成员签名。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依法正确行使阅卷权、庭审权、合议权和异议权,独立行使表决权,依法公正审理案件。
广泛参与民商事、行政案件的诉前、诉中调解以及刑事自诉、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工作,促进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化解和纠纷和解。
配合协助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参与执行和解,打击失信被执行人,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裁判。
配合人民法院建立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协助化解涉诉信访问题机制,促进涉诉信访案件的妥善化解。
充分行使对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代表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实施监督。
加强人民群众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联络互动,拓展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切实发挥人民法院与基层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参与审判活动以案释法,宣传法律,维护司法权威,努力营造全社会相信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年满二十三周岁;
3. 品行良好、公道正派;
4. 身体健康;
5. 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人民法院审判的以下第一审案件应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
1. 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2. 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
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检查相关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但需依法进行,保护公民权利。强制检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绝时,且对妇女的身体检查有特别规定。人身检查可观察特征、伤害和生理状态,对认定犯罪事实、查
人民陪审员的培训、管理及其制度价值。人民陪审员需按计划接受培训,以了解法律法规和审判程序,掌握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人民陪审员制度体现了司法为民、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的价值,拉近了法院与群众的距离,保障了审判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区别。人民陪审员身份临时且随机选取,而法官具备固定身份和专业法律知识。人民陪审员的名额由基层法院根据审判需要确定,且候选人的筛选和审查过程严格。审判人员在一定情形下需要回避,如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等,以确保公正处理案件。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