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对涉案财物价格进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价格鉴定结论是公安、法院和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依据之一,对于判定“罪与非罪”和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至关重要,涉及当事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自由。
如果价格鉴定结论存在偏颇或失实,将影响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刑事案件中进行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工作对于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机关公正执法和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价格鉴定结论不仅需要科学、公正、合法,还需要全面和准确。
根据法规,刑事案件涉案财物价格鉴定不收费。《江苏省价格鉴证操作规范(2006年版)》对价格鉴定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规范,使价格鉴定工作走上正轨。然而,由于刑事案件涉案财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同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也对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
1. 鉴定程序问题:价格鉴定程序的合法性是鉴定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的鉴定委托书常常不规范,没有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委托。委托受理程序是开展价格鉴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要高度重视。
2. 执业资格问题:价格鉴定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具有价格鉴证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实行价格鉴证师签字制度对价格鉴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但实际参与价格鉴定工作的人员并非最终签字和出具结论书的人,结论的真实性和质量无法保障。
3. 鉴定依据问题: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和有针对性的鉴定依据是价格鉴定工作的关键。鉴定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案件性质,搜集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调查等资料。依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需要重视。
价格鉴定人员缺乏规避风险的意识,对法律和法规相关条款了解不足。在刑事案件中,侵财犯罪的“对脏论罪”是与价格鉴定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价格鉴定人员需要保持高度敏锐性,对价格鉴定结论在罪与非罪分界线上要谨慎处理。
在实践中,许多涉案财物已被销赃或物理形态发生变化,给价格鉴定带来困难。目前的法律没有规定灭失物不得进行估价,并对灭失物的价格鉴定委托给出了一定的限定条件。对灭失物进行价格鉴定时需要慎重对待,严格审查认定。
1. 涉案灭失物的相关信息应详细明确。价格鉴定人员需要凭办案机关提供的材料,如嫌疑人口供等作为鉴定依据。价格鉴定人员应要求办案机关提供灭失物的详细信息。
2. 价格鉴定人员需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在实物灭失或物理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
涉案财产价格鉴定工作是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部分,价格鉴定人员作为刑事诉讼参与人之一,同样适用新刑诉法的规定。然而,价格鉴定工作与新刑诉法存在不适应和冲突的问题。
1. 价格鉴定的法律效力相对较低。价格鉴定管理主导权隶属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所属的价格鉴定机构,与司法鉴定的法律定位存在差异。价格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法律效力与司法鉴定专用章的要求不一致。
2. 价格鉴定结论享有特殊证据地位的思维定势普遍存在。价格鉴定人员作为办案机关搜集证据的辅助人,其出具的价格鉴定结论常常得到认可。然而,价格鉴定结论不能超越法庭的证明程序,必须经过法庭查证属实才能成为定案的根据。
为了适应新刑诉法的规范,价格鉴定工作需要恢复与其他证据平等的地位,确保价格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检查相关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但需依法进行,保护公民权利。强制检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绝时,且对妇女的身体检查有特别规定。人身检查可观察特征、伤害和生理状态,对认定犯罪事实、查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25法发[1995]23号)
关于公司和其他企业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挪用资金的法律规定。其中涉及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资金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非国家工作人员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时挪用国有资金也构成犯罪,应按照刑法进行定罪处罚。若案发后未退还资金,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关于停尸费的责任承担问题。办案机关对于查明死因且不需要继续保存尸体的案件,承担停尸费;家属未处理导致的停尸费原则上由家属承担,但若因被告人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可要求被告人承担。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