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不同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期限有所不同。
根据法律规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对于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对于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对于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有必要追诉,须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违法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即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狭义的违法行为指严重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大多数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而违法行为则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和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存在区别。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有部分重叠,但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违反道德;同样,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并不都构成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四条,这四条必须同时具备:
行政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只有行政主体的行为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行政主体必须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确定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构成行政违法,必须首先确定其是否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
行政主体必须未履行或未承担法定义务。只有在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未承担法定义务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行政违法。也就是说,行政主体的行为必须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政违法行为的行为人必须在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只有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持有的心理状态属于过错,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审理期限不包括鉴定、补充侦查等期间。目的是确保公正、高效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何申请检察院启动刑事抗诉程序。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请求。检察院在收到请求后五日内应作出决定并答复。同时,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五日,从接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算起。
刑事案件二审的审理期限及相关规定。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上诉、抗诉案件,但特定情况可延长。地方各级检察院只有在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时才可抗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被告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刑罚,但检察院抗诉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同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二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辩护人是专门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其职责范围明确,只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非全部权益。辩护人与公诉人、审判人员的职能不同,其诉讼地位平等,都是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辩护人与审判人员之间存在协助与配合关系。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