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在开庭前若同意律师的有罪辩护思路,但当庭突然拒不认罪,律师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做有罪辩护。这样做不仅无法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更背离了律师应尽的忠诚义务。
被告人若突然不认罪,等于否定了与律师达成的有罪辩护共识,重新行使无罪辩护权。律师若不与被告人沟通,以所谓的“独立辩护”为由,继续向法庭做有罪辩护,就会抵消被告人无罪辩护的结果。在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律师站在检察官的立场上,与委托人发生直接的对立和冲突,这是对委托人利益的严重背离,甚至可视为变相出卖委托人利益。
一些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常在被告人不认罪的情况下从事有罪辩护活动。尽管这些律师并非被告人委托的律师,而是司法机关指定的,且未取得被告人的诉讼费用,但他们仍应忠诚于被告人的利益,不得从事有害于被告人的诉讼行动。否则,被告人有权拒绝这样的“法律援助律师”的法律服务。对于被告人聘请的律师而言,更没有理由作出不明智的选择。
面对被告人当庭突然不认罪的情况,律师应当申请法庭进行短暂休庭,与被告人进行协商和沟通。律师应当询问被告人不认罪的原因和真实想法,告知这样做的法律后果,并提醒其不认罪可能导致量刑辩护机会的丧失。经过善意提醒和告诫后,若被告人改变主意并同意律师继续做有罪辩护,律师可以继续;若被告人坚持不认罪并反对律师继续做有罪辩护,律师只能改变辩护思路或退出案件的辩护工作。最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不理会被告人的反对,继续坚持有罪辩护的立场。这样做是对被告人利益的蔑视,既无法获得被告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违背了基本的职业伦理。
我国法律规定下,任何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享有自行辩护和聘请律师为其辩护的权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自行聘请律师,若被羁押,其近亲属等也可代为聘请律师。此外,律师在辩护中享有独立辩护权、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等权利,同时也有提出意见、参加法庭
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制度。辩护人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辩护人的范围广泛,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推荐的人等。被告人享有多种辩护权,如陈述权、辩论权等。刑事辩护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三种方式,辩护人需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据
犯罪嫌疑人的亲属能否担任辩护律师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亲属可以作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推荐的人等。律师在履行职责时有权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辩护人在不同诉讼阶段拥有多项权利,如接受委托、查阅案件材料、调查取证、提出辩护意见等。同时,辩护人也有义务维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不得隐匿证据、干扰司法诉讼活动。辩护律师与其他辩护人的诉讼权利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