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审判长核实当事人到庭情况,确认被告人的个人信息、是否收到起诉书,并为需要的被告人提供翻译或通知监护人和辩护律师。
2. 宣布案件来源,告知当事人本次审理的是某某检察院起诉的某某罪名。
3. 宣布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4. 告知被告人享有的权利,包括申请回避、自辩、提交证据、申请新证人出庭、申请调取新证据、申请重新鉴定和勘验,以及最后陈述权。
5. 询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申请符合要求,宣布休庭并报请法院院长或检察长决定;如果申请不符合要求,由审判长当庭驳回。
6. 宣布本案是否公开审理,并说明理由。
7. 宣布法庭纪律。
1.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宣读附带民事诉讼起诉书。
2. 分别讯问被告人,先由被告人陈述对起诉书的意见,然后进行控辩双方的交叉讯问,讯问顺序是公诉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审判人员也可以进行讯问。
3. 询问证人和鉴定人,要求他们如实提供证言和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允许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鉴定人发问,但应制止与案件无关的内容。
4. 出示证据,公诉人和辩护人应向法庭出示物证,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听取各方意见,如有疑问可宣布休庭进行调查核实。
5. 申请新证据,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有新的证据要求出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勘验,法庭应决定是否同意上述申请。
6. 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庭应决定是否同意上述申请。
1. 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法庭辩论开始。
2. 公诉人发表公诉词。
3. 被害人发表控诉意见。
4. 被告人陈述和辩解。
5. 辩护人发表辩护词。
6. 双方进行辩论。
7. 如在辩论中发现可能影响判决的新事实,审判长宣布停止辩论,重新进行法庭调查。
8. 刑事部分辩论结束后,对民事部分进行辩论。
9. 被告人做最后陈述。
审判长询问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如果双方都要求调解,法庭可以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进行调解,如果没有附带刑事诉讼或一方不愿意接受调解,则不予调解。
1. 审判长宣布休庭。
2. 双方向法庭移交证据。
3. 当事人核对笔录并签字。
4. 合议庭成员对双方意见进行评议,评议过程保密。
5. 如合议庭成员存在重大分歧或不同意合议庭意见,将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 制作判决书。
7. 继续开庭,宣读判决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审理期限不包括鉴定、补充侦查等期间。目的是确保公正、高效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何申请检察院启动刑事抗诉程序。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请求。检察院在收到请求后五日内应作出决定并答复。同时,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分别为十日和五日,从接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算起。
刑事案件二审的审理期限及相关规定。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上诉、抗诉案件,但特定情况可延长。地方各级检察院只有在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时才可抗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被告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刑罚,但检察院抗诉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同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二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辩护人是专门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其职责范围明确,只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非全部权益。辩护人与公诉人、审判人员的职能不同,其诉讼地位平等,都是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辩护人与审判人员之间存在协助与配合关系。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