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医疗案件的审理涉及被申请人的精神健康和人身危险性等敏感问题,调查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被申请人及其家族的个人和家族隐私,如家族历史、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等。如果公开审理此类案件,被申请人及其家族不愿公开或不为人知的隐私可能会被旁听者获悉并传播出去,这将对被申请人及其家族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重新融入社会。然而,国际人权文件已将隐私权确立为基本人权之一,因此尊重和保障隐私权是刑诉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
从审判实践来看,不公开审理比公开审理更有利于被申请人和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或民事赔偿协议,并积极履行协议,以便被害人获得及时和必要的慰藉,最大限度地缓解矛盾。如果公开审理,被申请人一方的亲友、其他社会人员或记者的到场可能会影响被申请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创伤和思想负担,加剧与被害人一方的矛盾,甚至引发新的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不利于维护法庭秩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审判人员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往往限制无关人员旁听,实际进行了不公开审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宣扬他人隐私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应当依法处理。个人隐私的内容通常包括个人及家庭的个人资料,如身体缺陷、健康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等。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第18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这种不公开审理在学理上被称为法定不公开,即法院应当根据职权决定是否不公开审理,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是否不公开。
刑事诉讼法对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尚未明确,引发了公安机关和其他机构是否应作为执行主体的争议。不明确执行主体可能导致职责不清,使得被强制医疗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因此,需要迫切确定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以便有效执行强制医疗决
刑事强制医疗的条件和流程。对于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如果存在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实施强制医疗。公安机关发现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精神病人,应移送给检察院,检察院再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申请。同时,也讨论了正常人被误抓走强制医疗的救济方
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审理程序。强制医疗适用于公共卫生危机情况、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等。适用对象是实施了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适用条件包括精神病人实施的暴力行为,符合医学上的精神病成立标准等。审理程序方面,
为体现程序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被精神病”或假冒精神病人逃避刑事处罚的情况发生,《解释》规定,对于强制医疗案件,原则上应当开庭审理,只有被申请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请求不开庭审理,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不开庭审理。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