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强制医疗的启动主体是谁
时间:2024-02-03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强制医疗是对于精神病患者以及某些患者家属不肯替患者治疗的一种措施,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要让强制医疗实施的话,就必须要得到相关单位的许可。那么,法定强制医疗的启动主体是谁?手心律师网小编带你了解强制医疗知识。
法定强制医疗的启动主体的确定
一、公安机关作为执行主体的观点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3条的规定,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时,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虽然强制医疗执行并非刑罚执行,但强制医疗决定也是法院作出的需要执行的一项刑事处分措施,因此应将相关法律文书交付具体执行职责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35条规定,法院决定强制医疗时,应在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向公安机关送达强制医疗决定书和强制医疗执行通知书,由公安机关将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送交强制医疗。因此,执行主体应为公安机关。
二、其他机构作为执行主体的观点
根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429条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并在押的罪犯,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十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起诉书副本、自诉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送达看守所,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执行。虽然该条规定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但实际执行机关并非公安机关,而是法律规定的其他执行主体,如监狱是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执行机关。因此,根据此推理,法院将相关文书送达公安机关,并不能推断强制医疗执行主体就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有可能只是交付,具体的执行主体可能是其他机构。
强制医疗执行主体的确定
如果强制医疗执行主体不确定,可能导致公安机关只负责将人送到精神病医院,而普通精神病医院只负责治疗,使得医疗、安全监管、会见探视以及定期诊断评估和报请解除等多个方面的职责归属模糊。只有明确强制医疗执行主体,才能使执行主体真正承担相应职责,有效落实安全监管措施,将人身危险性程度不同的被强制医疗人与普通精神病人分管分治,并在被强制医疗人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时,主动报请解除强制医疗,维护被强制医疗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刑事诉讼法第289条规定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施监督。如果强制医疗执行主体不确定,检察机关难以有效监督。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认定标准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商场搜身行为是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典型案例,必须具备违法性,不得拘禁自然人身体自由。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还包括非法妨害行动、妨害公路通行、侵害通信自由和非法强制医疗等。遇到类似情况,建议消费者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
法院决定继续强制医疗是否允许申请复议
法院在强制医疗方面的决策流程以及强制医疗程序的特点和救济途径。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可以申请复议,复议机关是上一级人民法院。强制医疗程序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并对精神病人进行必要的医疗,具有适用对象的有限性、决定依赖医疗机构的专业意见等特点。被强制医疗的人或其
-
强制医疗的法律依据
强制医疗的法律依据和审理程序。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且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情况,可以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和决定,公安机关负责执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审理程序,包括合议庭审判
-
强制医疗程序的开庭审理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医疗程序的开庭审理流程。当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医疗措施时,需由人民法院决定,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公安机关在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时,可采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审理中,人民法院需通知相关当事人和法律援助机构,确保被申请人或被
-
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
-
罚金刑与民事赔偿的区别
-
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