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文书 > 起诉书 > 打官司容易有哪些误解

打官司容易有哪些误解

时间:2024-08-25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4279
【导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因为不懂法律或缺乏经验的原因,往往走很多弯路,现就常见的四种错误认识作一个总结。

误解一:法院关系不是打官司的关键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打官司就是要有关系,认为通过关系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灰色现象,但大多数法官仍然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来审理案件。并不是所有案件都需要依赖所谓的公关才能取胜。这是因为法院在内部监督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例如加强禁止行为等。法官在面对案件基本事实清楚的情况下,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冒险。因此,当事人只要掌握充分的证据,基本上不需要担心。此外,在程序上也有保障,如果一审法院审理不公正,当事人可以上诉,二审法院如果仍然不公平,还有审判监督程序。因此,当事人应该理性面对所谓的公关关系,不要迷信关系,以免白白花冤枉钱。

误解二:坚持不调解不等于按法律规定判

在人身损害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工伤调解纠纷等案件中,一些受害人常常坚持要按法律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来要求赔偿。例如在工伤赔偿中,如果一方是一个小作坊,受害人要求几十万元的赔偿往往是不现实的,因为小作坊根本没有支付能力。如果受害人被律师误导,一味坚持要按法律规定赔偿并上诉,结果往往面临对方无力执行的现实。建议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务实一点,牢记灵活调解的原则,不要固执己见。拿到手的钱才是最实际的,迷信或执迷于按法律规定的高额赔偿是不切实际的。

误解三:“窦-娥喊冤”式的起诉状不可取

有些当事人误解为了尽可能详细地叙述自己要起诉的事情,他们写的起诉状非常冗长,动辄几百字甚至上千字,从认识对方到自己的诚实守信再到对方的无情无义,内容冗长而不堪。这种起诉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当事人在起草起诉状时,如果不小心陈述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可能会在开庭中构成自认,从而帮助对方当事人达到目的。专业律师起草的起诉状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非常注意避免暴露过多信息被对方利用。

误解四:迷信关系户的律师不能保胜诉

一些当事人迷信关系户,认为只要有关系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对关系的迷信已经成为听风就是雨的地步。例如,某个刑事案件中,当事人声称通过某部队参谋长的弟弟可以疏通法院,只需支付5万元好处费就可以放人。然而,律师对此表示怀疑并多次建议当事人慎重考虑。可惜的是,当事人最终被骗走了5万元。另外,某个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在找到某个律师后一再询问是否能包胜诉,并表示如果能包胜诉就愿意签约。某律师出于利益驱动,拍胸脯表示这个案子不赢天理难容,可以包胜诉。然而,最终结果是败诉。因此,当事人在选择律师时一定要冷静判断律师是否诚信可靠。诉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着许多变数,不可能有包胜诉的律师。

结论

以上四种误解是当事人经常犯的错误,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鉴,在维权的道路上更加理性,从而取得成功。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与特定性

    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特别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特定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的特殊审判程序,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和特定案件类型,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等。特别程序具有确认法律事实、无原告和被告、一审终审、审判组织特别以及不适用审判监督程

  • 刑事起诉状范本

    一份刑事起诉状范本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辩护人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以及案件事实和起诉的根据和理由。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填写这些信息,并明确指出起诉书的内容必须清楚明确,证据必须确实充分。最后根据案件情况,提出相应的法律处理和处罚建议。

  • 滥用职权罪起诉书

    被告人张某甲因滥用职权和受贿的起诉书。张某甲在担任征地动迁办公室工作人员期间,滥用职权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同时利用职务之便受贿。案件已经移送审查起诉,张某甲被指控触犯刑法相关规定,需追究其刑事责任。张某甲归案后如实供述罪行,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 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

    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审判监督程序主要针对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而二审程序针对尚未生效的一审判决或裁定。两者的提起主体、提起条件、提起期限以及审判适用的程序和审判结果的加刑也存在差异。

  • 两审终审制名词解释
  •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起诉书
  •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