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诉讼权利,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的案件或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涉嫌构成犯罪,应当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提请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一项权利,通常称为“公权”。
刑事诉讼法中的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都属于刑事案件,但二者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案件来源:公诉案件由国家公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提起,而自诉案件由被犯罪行为侵害的公民、个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近亲属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
2. 犯罪性质和危害程度:公诉案件中的犯罪行为一般较为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大,一经起诉必须依法进行审判。而自诉案件中的犯罪行为多数较为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与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
3. 审查程序:公诉案件进行庭前审查时,主要进行程序性审查,即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人民法院就应当决定开庭审判。而自诉案件则需要经过两次审查,第一次是立案前的程序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标准;第二次是开庭前的实体审查,审查是否符合“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这一开庭审理的必备条件。
4.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自诉案件中,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反诉;而在公诉案件中,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虽然有权对司法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提出控告,但不能就案件事实本身对司法人员提出反诉。此外,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有独立的上诉权,而公诉案件的被害人没有独立的上诉权。
5. 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是自诉人,居原告地位;而在公诉案件中,公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居原告地位,被害人则处于证人地位。
6. 行使诉讼权利的时间:在公诉案件中,被告人可以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委托辩护人;而在自诉案件中,被告人随时有权委托辩护人。
7. 举证责任:自诉案件的举证责任完全由自诉人承担,如果自诉人无法提供补充证据且法院无法调取和收集到必要的证据,法院应说服自诉人撤回诉讼。而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只需如实陈述和控告自己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收集和核对案件事实和证据以及查获犯罪嫌疑人是司法机关的职责。
8. 刑罚处罚的轻重:自诉案件的刑罚处罚一般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而公诉案件的刑罚处罚可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9. 案件的可分性特点:自诉案件中,一个犯罪行为可能侵害多个人的利益,任何一个受害人都有权单独向人民法院提出控诉,未提起控诉的受害人可以放弃诉讼。而公诉案件具有一案不可分的特点,即一个被告人犯了多罪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所有被告人都必须一案审理。
10. 审理期限的要求: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特殊情况下,可以经上级法院批准或决定延长审理期限。而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被告人羁押的自诉案件的审理期限、延长审理期限的理由、批准或决定延长审理期限的机关及可延长的期限与公诉案件一致。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自诉适用情况。在受害人拥有证据或公安机关决定追究的情况下,受害人可提起自诉。相关法律参考包括侮辱、诽谤案等八项案件,被害人可直接起诉。对于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刑罚判定,根据伤亡后果、伤残等级、手段的残忍程度等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来确
刑事自诉案件的提起及审理程序。自诉案件的提起需符合案件范围、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符合管辖规定并提交书面起诉状及相关证据。自诉案件的审理程序与公诉案件有所不同,包括开庭审判、共同侵害人处理、被害人参与及被告人反诉等特殊情况的规定,以保障自诉人的合法权益。
刑事自诉案件的特点及程序。刑事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特点包括直接起诉、调解和撤诉、反诉权以及上诉和申诉。审理程序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确保被答辩人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自诉案件中的“私了”及其法律意义。“私了”指的是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自诉人撤回自诉。被告人应分析自诉状中的指控事实,认真悔罪,赔礼道歉并赔偿,争取自诉人撤回自诉。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私了”有明确法律支持。当自诉人不同意时,被告人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