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自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犯罪嫌疑人享有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在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也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此外,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在押期间,如果要求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其要求。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在押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其监护人或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
一旦辩护人接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委托,应当及时告知办理案件的机关。
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主要目的是规定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委托权,明确了委托辩护的时间,并规定了公检法机关与辩护人的相应告知义务。
根据原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案件中辩护人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为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犯罪嫌疑人在公安侦查阶段可以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但无权委托辩护人。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将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即自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同时,新条文还明确规定了侦查机关的告知义务,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另外,新条文明确规定了在侦查阶段只有律师才能接受委托担任辩护人。
根据原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人地位并未得到明确,导致侦查阶段的律师仅能为当事人提供最基本的法律咨询等帮助,难以协助当事人行使辩护权。因此,本次修改将辩护人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明确了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人地位,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辩护权的行使。
该条文的制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及时获得律师帮助辩护的权利。该项规定与联合国有关文件确立的刑事司法准则相一致。例如,《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明确规定:一切个人都有权请求由其选择的一名律师协助保护和确立起权利并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为其辩护。日本的《刑事诉讼法》第30条规定:被告人或被疑人可以随时选任辩护人。
上述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侦查程序被设计成侦查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而进行单项调查的行政追诉程序,被追诉方难以进行防御,更无法进行对抗。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法院,也无权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因此,在刑事诉讼中,侵犯人权的现象多发生在侦查阶段,例如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会见难等。此次修改允许侦查阶段委托辩护律师进行辩护,赋予律师在侦查终结时发表意见的权利,对改变单一追诉的诉讼结构,对侦查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起到一定作用。
根据我国现行立法,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因为被追诉,绝大多数处于羁押状态,且对侦查人员的讯问负有如实回答的义务,基本上无太多的诉讼权利,其人格尊严难以保障。新《刑事诉讼法》允许嫌疑人委托律师进行辩护,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拘留条件,公安机关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包括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被害人或在场人指认犯罪,发现犯罪证据,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以及身份不明和有流窜作
购车者遇到套路贷时应采取的法律措施。套路贷是一种诈骗行为,购车者应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犯罪事实。在套路贷刑事案件中,主犯和从犯的认定有明确规定,多人共同实施套路贷犯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