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合法性根据在于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的依据。年龄的大小影响并决定辩论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有无及强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有无及强弱又决定意志自由的有无及程度,而意志自由的有无及程度决定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将这一刑事责任链简化,实际体现为一种年龄与刑事责任的实质性关系,即一定的年龄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这是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合法性根据。
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变化呈现为发展→成熟→衰退的抛物线特征。因此,无论是年幼者,还是年老者,都是属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有缺陷的人。法的公众认同要求是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的社会根据。
刑罚个别化原则作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派生原则,要求对不同的犯罪人实施不同的刑罚,以尽量符合犯罪人和犯罪活动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年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设定刑事责任最高年龄并不必然导致“犯罪”的增加。根据李斯特犯罪原因二元论的观点,犯罪是由犯罪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使然。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年老者并不普遍具备这些犯罪决定因素。现行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并不能完全体现刑罚目的,有违刑法谦抑性原则。
根据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无以凸显。年老者犯罪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其再犯的可能性将更小。同时,刑罚一般预防功能的发挥也值得怀疑。虽然刑罚的一般预防功能是通过对一特定的犯罪人施用刑罚来威慑潜在的“犯罪人”而得到实现的,但其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并不必然与刑罚的严厉性成正比。相反,滥用刑罚将会使刑罚的效果贬值。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针对的是损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罪主体为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量刑标准根据情节轻重分为两
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管辖贪污贿赂案件时的移交原则,犯罪地的管辖原则,并案处理的情形,辩护与代理中辩护人的资格、法律援助的规定、辩护律师的权利,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以及律师调取证据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刑法中的几个重要条款的解释。针对刑法第三十条,对于公司、企业等单位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组织策划者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九条,解释仅适用于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对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解释
17岁聚众斗殴的法律处理方式。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拘留并罚款;情节较重的构成犯罪,依照刑法聚众斗殴罪处罚,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下或以上的有期徒刑。刑事责任年龄为满十六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