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体现了精简原则,具体体现在设定主体、许可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上。此外,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申请受理条件、办理许可和颁发期限等方面的规定,减轻了申请人负担,制止了乱收费问题,防止腐败。此外,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允许以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许可申请,减少了申请人的往返奔跑费用,防止暗箱交易。行政机关推行电子政府,在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申请,提高了办事效率。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依法行政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客观形势需要。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程序应当公开、透明和简化,实施应当公平、公正、透明和可预测。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时,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寻求法律救济。行政机关的违法设定和违法实施行政行为,申请人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行政许可法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
行政许可法的制定是为了防治腐败问题。该法的绝大多数条款都着眼于防止行政机关在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中的腐败问题。行政许可法对操作期限做了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办结。行政机关无故拖延时,申请人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包括撤销许可证、行政处罚以及刑事责任追究等。这些规定使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受到严格约束,从法律制度上防治腐败问题的发生。
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责任。行政机关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的活动情况的材料,对被许可人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档案,公众有权查阅案卷。这些规定赋予了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检查责任。行政许可法还规定了行政许可申请人应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对虚假申请和欺骗取得许可的行为给予撤销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法的监督检查规定有利于维护行政许可秩序和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
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权责。上级机关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包括撤销权和改变撤销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等。人民法院的职责仅限于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对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
行政执法监督的定义和范围。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实施的监督活动,适用于依法受行政机关委托或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执法活动。其特征和含义在于由负有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执法主体的行为进行监察与督促,并纠正违
合同备案是否属于行政监督的问题。一般来说,合同备案并不属于行政监督的范畴,因为行政监督主要是基于行政职权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检查以及对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合同备案不属于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属于行政监督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监察机关的监察范围,包括公职人员、国有企业人员等的贪污犯罪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与其他机关配合共同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同时遵循宪法和法律,保障权益,权责对等,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确保监察工作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