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处罚法 > 行政处罚实施 > 共同行政违法如何处罚

共同行政违法如何处罚

时间:2023-12-22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5969
我国对于行政这方面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规定是非常看重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因此很多时候行政违法所遭受的危害性是特别大,另外其处罚力度是是非常的强。那么共同行政违法如何处罚?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讲解吧。

共同行政违法处罚的法律规定和处理原则

共同违法行为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共同违法行为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要构成共同违法行为,需要满足以下要件:⑴共同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可以是自然人、单位或自然人与单位的组合;⑵共同违法主体在客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行政违法行为,即各行为人为追求同一违法结果,完成同一违法事实而实施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违法行为;⑶共同违法主体在主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违法故意,即通过意思联络,多个行为人认识到他们的共同行为会发生某一事实结果,并决定参加共同实施该违法行为,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共同行政违法行为的立案和处罚原则

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的规定,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对于共同违法行为,立案和处罚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合并立案原则:共同违法行为本质上属于一个违法行为,不应对每个违法行为人分别立案,而应合并立案。这是遵循法律不得重复评价的原则。2. 分别处罚原则:当实体法明确规定对共同违法行为人需要分别处罚时,应根据行为人在共同违法行为中的具体分工、参与程度和所起作用等进行处罚。3. 法无明确规定不处罚原则:当实体法没有明确规定对共同违法行为人应分别处罚时,应坚持不对共同违法行为人分别处罚的原则。

共同行政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理方式

目前,我国相关的行政法规对于共同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没有具体规定,实践中的处理方式也不一致。有的参照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情形进行处理,有的对共同违法行为当事人各自处罚,有的对所有当事人进行共同处罚,有的则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在对共同违法行为施行行政处罚时,应根据违法行为人在共同违法行为中的作用和情节,分别作出行政处罚。虽然《行政处罚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没有对共同违法行为作出专门规定,但在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已有所体现。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了对两人以上共同违反该条例的行为人分别处罚的情况,《水上安全监督行政处罚规定》规定了对有共同违法行为的当事人分别处罚的情况,《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规定了对参与串通招标投标的各个违法行为人分别处罚的情况。

结论

在处理共同行政违法行为时,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处理原则,对共同违法行为人进行合并立案和分别处罚。具体处理方式可以参考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能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的稳定,又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个人挪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法律处罚措施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法律处罚措施。对于个人挪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行为,责任人将会受到行政处分甚至被开除处分。包括强制集资、擅自降低补偿标准等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处罚。同时,《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也规定了违反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受到的法律

  • 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法律依据及其争议

    针对卖淫嫖娼人员的收容教育办法及其争议。收容教育是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法律和道德教育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但其法律依据《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被指违背《立法法》。此外,收容教育制度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存在冲突,且全国仅有北京仍保留该制度。废除收容教

  • 公安局行政处罚能否消除?

    公安局行政处罚的相关问题。公安机关保存的行政处罚记录和档案不会消除,这些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在违法犯罪时司法机关才会调取。此外,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 买到过期食品的赔偿方式

    买到过期食品的赔偿方式和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经营者明知商品缺陷仍提供,导致严重后果,受害人可要求赔偿损失和惩罚性赔偿。经营者违法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没收

  • 如何处理伪造保单进行车辆年检的行为
  • 食品安全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监管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