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判决,在拓宽相对人对公权力行为救济手段的同时,体现出了对人的充分关注与深切关怀的理念,以及对行政机关未来行为的警示作用,在我国行政诉讼活动中得以确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行政行为的多样性要求更为科学、全面的判决形式。确认判决的存在解决了在不宜适用其它判决形式的情况下,法官如何抉择的难题。这已经为司法实践活动所证明。
2.确认判决有利于实现与国家赔偿制度的衔接。我国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判决赔偿要以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前提。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案件中,先判决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与否,再决定是否赔偿,正是国家赔偿法的立法本意。
3.确认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作出其它判决形式的关键和中间环节。每一种类的判决形式都包含着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违法的确认 。尽管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时,正文部分不必直接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合法与否的表态,但是判决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行政行为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行政执法程序等合法性方面的内容,各种判决形式,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判断必须首先作出。之后,法院才能选择恰当的判决形式。
4.民事审判实践给行政确认判决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虽然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确认的对象不同:前者是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后者是确认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但是两者的方式和作用却是相似的。尽管有的学者指出了两者的“天壤之别”,但是笔者以为基于两种确认判决方法及作用上的相似性,民事诉讼中的确认判决仍可以为行政诉讼所借鉴,对行政确认判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为其存在和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关于行政赔偿诉讼的正确选项,主要包括关于行政赔偿的相关规定及其不同方面的解析。涉及《行政诉讼法》中行政机关在规定期限内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处理方式,以及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期限和被告确定等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提起行政诉讼时提出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不予受理裁定书的适用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案件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有书面仲裁协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不属于本院管辖、对已生效判决等起诉等。同时,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不符合
征地申请行政复议的效果。在中国行政法中,公民面对政府征地赔偿问题争议时,宜选择行政诉讼而非行政复议。行政复议主要适用于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改正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行政诉讼具有程序独立公正、全面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及判决强制执行力等优势。因此,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的规定。在特定情形下,如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且判决履行已无实际意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没有可撤销内容,或依法不成立等情况下,行政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违法或无效。同时,也讨论了撤销违法行为对国家利益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