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违法行为的追究时效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未发现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事实,超过规定期限才发现时,对违法行为人不再给予处罚的时间限制。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该规定要求正确理解以下三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不再追诉。追诉时效的期限根据犯罪的法定最高刑确定,以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为依据。
具体规定如下:
一般犯罪的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对于没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犯罪,犯罪之日是指犯罪成立之日,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
对于连续或继续犯罪,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对于连续犯,是指最后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完成之日;对于继续犯,是指持续状态的犯罪行为结束之日。
惯犯的追诉期限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刑法规定的精神以及惯犯与连续犯的关系,惯犯的追诉期限应从最后一次犯罪之日起计算。
分公司是否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问题。针对某工程项目因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受到执法部门处罚的情况,讨论了分公司作为行政处罚主体的法律依据、可操作性及主体资格。分公司可以作为行政处罚对象,但需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执法部门应掌握其违法行为事实并具备确凿证据
行政执法人员的主要权利与义务,包括职务身份保障权、履行职务权、经济保障权、申诉权等权利以及依法履行职务、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等义务。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处罚权的设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该法明确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应受处罚的情形,并规定了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必须明确的事项,包括当事人信息、违法事实、证据、处罚种类和依据等。同时,文章还涉及了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