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行政处罚权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行使。
如果两个以上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对同一行政违法案件都有管辖权,并且发生管辖权争议,双方协商不成的,应当向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报请指定管辖权。
如果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
适用行政处罚的条件包括:违法行为已经实施,且该违法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范;行政相对人具有责任能力;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依法应当受到处罚;违法行为未超过追究时效。
适用行政处罚的方式包括:
- 不予处罚: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如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受行政处罚的当事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行政处罚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制。
行政处罚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依法公正地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样的违法行为应受到同样的处罚,不同的违法行为不应受到同等的处罚。
行政处罚的种类、程度和方式应当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
行政处罚应当与教育相结合,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教育和改正。
行政处罚不免除违法行为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也不取代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中违背公正原则的情况,包括同等情况不同处罚、不同情况相同处罚以及违反公正的程序等方面。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不服提起的诉讼,但某些情况如国防、
城管是否具有执法权的问题。执法主体分为法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法定机关委托行政机关三类。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可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但人身自由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部分大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授予城管立法权,但并非所有城管都具有执法权。地方政府的
法规、规章在行政处罚设定权上的辅助性和过渡性问题。其设定权受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行使。地方规章设定权的行使也必须在无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法规、规章设定权的辅助性和过渡性表明其是不规范的权力,与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相悖。随着法制
进行虚假宣传行为,不仅需要负担行政处罚的后果,还要对消费者进行相应的赔偿责任。虚假宣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24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