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机关依法行政,预防和减少行政执法错案及执法过错的发生,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是指本局对造成行政执法错案的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追究其行政责任的执法监督措施。
本办法适用于本局依据“三定”方案设立的行政执法科室、分局和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行政执法人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案件应当认定为错案:
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应坚持以下原则:
局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全局错案责任追究工作。局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承办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事项;人事、监察部门依据各自的法定职权负责对错案责任人员作出处理意见、报局批准。
本局法制工作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有关人员行政处分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局人事、监察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作出处理。
经确认为错案的,按下列规定确认错案责任人并划分责任:
根据错案的事实、情节及其危害后果,应当对错案责任人员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行政执法错案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错案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追究或者减轻其责任:
错案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追究其责任:
行政机关发生错案的,应当自错案发现之日起10日内报市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本局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错案报送备案之日起立案审查,并自立案之日起30日内审查终结,作出《行政执法错案责任确认书》。情况复杂的,经局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审查期限,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20日。
《行政执法错案责任确认书》应当载明以下主要内容:
《行政执法错案责任确认书》由错案审查人员、复核人员签字,报本局负责人核准。
错案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在审查终结之日起15日内,集体讨论审议,作出决定。认为应当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依据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处理。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承担错案责任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人事、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行政执法机关依据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作出的追究责任的决定,应当在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报市政府、省国土资源厅行政监察机关、法制部门备案。
人事、监察机关收到《行政执法错案责任确认书》后,应当依据《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错案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尚不够行政处分的,可以依照本办法第十条,提出其他处理意见,退回移送机关。行政执法错案责任人员对错案及其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受理复核的机关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抄送原处理机关。行政执法错案责任人员对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申诉。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法律、法规对错案责任追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提出起诉,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
冤假错案的解决途径,包括信访、报告检察院和申请再审等方式。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为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提出了法治化、现代化的理念,强化证据意识,严格把握社会危险性条件和完善司法监督机制等要求和措施。
行政案件的再审审查期限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审查期限为六个月,可延长但需院长批准。当事人需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法院有权要求补充材料和询问当事人。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可申请再审,但需满足新证据、原判决证据伪造、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