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程序是法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有重大瑕疵的判决进行再次审理的一种非常途径。再审程序属于“非常程序”,与普通救济程序有所不同。再审程序只能用于例外情况的救济,不像普通救济程序那样被频繁启用。古罗马的“一事不二理”原则禁止对已决案件进行复审。
尽管再审程序是在极端例外的情况下来修正“不完善的程序正义”的,但结果是有关案件的判决被法院推翻,已经结束的程序又反复了一次,从而破坏了程序的安定性和既判力。程序的安定性是诉讼的基本价值之一,判决终局性是司法的本质属性,因此再审程序具有“反程序”特性。
古老的“一事不二理”原则蕴涵着对司法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意味。过多地启动再审程序会造成司法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降低诉讼的效力和效益。现代司法角度来看,司法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等都是有限的。在同一时期,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投入到再审中的资源越多,就会减少投入到一审、二审等正常审级的资源,导致正常审级的审判质量下降。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更多的再审启动,使司法资源不必要地损耗,进而降低司法的效率和效益。
再审程序的启动意味着在同一案件上重复投入司法资源,与效益原则似乎不符。然而,从公正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实现公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消除一审、普通上诉审中的程序错误因素和裁判者的过错因素,是减小这一代价的必要途径。
效益原则不仅体现在限制再审的发动上,还要贯彻到再审程序的运作中。再审程序本身必须合理而高效,体现“有限性”原则,即再审理由的有限。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刑事案件中法庭开庭前是否需要拘留被告人,以及刑事立案的程序。文章指出被告人只有在判决后才可能被拘留,强调在案件到达法院时应进行审理而非直接拘留犯罪嫌疑人。刑事立案程序包括接受、审查和处理立案材料,并涉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职责。此外,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
如何通过报警及法律途径追回非法集资的本金。首先要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并保存相关证据,配合警方调查。若涉及刑事犯罪,可依据判决结果要求被告方退还本金。特定情形下,可拍卖涉案财产以偿还部分本金。对于非法集资从犯的量刑,需结合具体案件情节判断,法院会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