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假错案司法程序怎么办
时间:2023-10-20 浏览:6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司法公正、公平是我国进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做到公平、公正可以有效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及时对案件进行纠正,那么冤假错案司法程序怎么办?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冤假错案司法程序的途径和条件
申诉途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冤假错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入司法程序:1. 申诉:申诉的主体包括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诉也可以委托律师代为进行。申诉的对象为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申诉时,需要提交申诉状以及该案所经历的裁判文书,如原一、二审判决书、裁定书等。如果经过人民法院复查或再审,还需要附上驳回通知书、再审决定书、再审判决书、裁定书等相关材料。终审人民法院负责受理审查处理申诉案件,并在三个月内作出决定,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只有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才会决定重新审判。如果不符合该条规定,申诉人仍然坚持诉讼,人民法院会书面通知驳回。2. 法院启动: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以及本院院长可以启动再审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均有权启动再审。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3. 检察院启动: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申诉应由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法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依法办理。如果直接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交给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法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受理。对于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受理。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复查终结时,应制作刑事申诉复查通知书,并在10日内通知申诉人。
申诉条件和要求
1. 申诉主体: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案外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也可以提出申诉。申诉可以委托律师代为进行。2. 申诉期限:申诉期限截至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内。超过两年提出申诉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受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理: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原审被告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3. 申诉理由:申诉的理由包括以下情况:- 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 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排除;- 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 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撤销;- 认定罪名错误;- 量刑明显不当;- 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 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裁判;- 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4. 申诉所需材料:申诉时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 申诉状,其中应写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以及申诉的事实与理由;- 原一、二审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如经过人民法院复查或再审,还需附上驳回通知书、再审决定书、再审判决书、裁定书等;- 其他相关材料。如果以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为由申诉,还需同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如果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还需附上相关线索或材料。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司法鉴定的定义和范围
司法鉴定的定义、范围、法医鉴定的重要性以及司法鉴定的分类。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法医鉴定是司法程序中的关键工作,运用医学等多领域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鉴定。司法鉴定分为法医类、物证类和
-
行政诉讼法案件有效期限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
最高法发布司法责任制完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违反行政职责的行为、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与提起、行政赔偿请求的同时提起行政诉讼、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赔偿诉讼以及不予受理的行政赔偿诉讼等内容。
-
冤假错案的解决途径
-
团伙作案从犯会先判吗
-
国家行政赔偿的条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