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人的求偿权是指保证人在履行保证债务后,代替债权人向主债务人请求偿还的权利。保证人之所以享有求偿权,是因为保证人实质上是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而非履行自己的债务。因此,保证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支付的代价应当向债务人追偿。各国法律均规定了保证人的求偿权,我国《担保法》第31条明确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1. 保证人已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必须以财产上的给付代为履行或承担责任,这是求偿权成立的基础。如果保证人未进行清偿行为,即使保证人劝说债权人免除主债务人的债务,导致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保证人的求偿权也不会产生。
2. 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后导致主债务消灭。这要求保证人的履行行为与债务受偿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无论保证人清偿全部债务还是部分债务,均可成立求偿权。保证人的清偿行为可以在主债务清偿期届满前或届满后进行,均可成立求偿权。
3. 保证人的履行无过错。保证人的履行无过错意味着保证人在履行保证债务时尽到了自己的注意义务,未使主债务人遭受不应有的损失。保证人在履行保证债务时应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如通知义务和对债权人的抗辩义务。如果保证人未履行注意义务,导致主债务人遭受损失,保证人将失去求偿权。例如,保证人在履行保证债务时应行使抗辩权,但因保证人的过错未行使抗辩权,承担了无需承担的保证责任,保证人将失去对主债务人的求偿权。另外,保证人在清偿后应及时通知主债务人。如果保证人未履行通知义务,导致善意的主债务人重复履行,保证人将失去对主债务人的求偿权,只能依法请求债权人返还已支付的金额。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中国担保法关于债务人与担保人责任分割的问题。担保人的保证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在一般保证下,保证人在特定条件下可拒绝承担债务;而在连带保证下,债权人可要求保证人独自承担债务。债务人与担保人的具体责任分割取决于担保合同中的约定。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我国担保法中保证责任的分类与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担保的关系,指出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形式。在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其行使的时间和条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先诉抗辩权的性质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非免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