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许可法 > 行政许可监督 > 学者释疑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认识误区

学者释疑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认识误区

时间:2024-08-31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9147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解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10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只鼓励投资兴业,忽视交易安全

刘俊海指出,改革不仅在债权人保护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还加强了事后权利救济机制。例如,《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强调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加强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

误区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制度的废除会导致一元公司泛滥

刘俊海解释道,虽然股东有权注册一元公司,但为了展示自身的资本实力与信用,通常不会满足于注册一元公司。理性债权人也会对一元公司保持警觉。

误区三:投资者可以随意认缴天价注册资本

刘俊海指出,股东认缴注册资本构成对社会公众和潜在债权人的承诺。如果公司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偿债程序,认缴天价注册资本的股东必须在承诺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误区四:投资者可以承诺在公司成立百年后再实缴天价注册资本

刘俊海指出,出现了承诺出资期限过长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股东按照章程约定的出资金额、方式和时间履行出资义务。但公司进入清算程序时,股东实际缴纳出资的义务已经加速生效。

误区五:一人公司是股东法律风险最低的公司组织形式

刘俊海表示,如果一人股东不能慎独自律,导致个人与一人公司的财产和人格混同,就会面临连带责任风险。

误区六: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无用

刘俊海指出,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的确立和最低注册资本制的废除并不会损害债权人利益。债权人保护的关键在于债务人公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误区七: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只是工商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刘俊海认为,全面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参与,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监管合力。关键是基于工商部门的经济户籍库,全面整合工商部门、央行、税务、公安、海关、法院等国家机关的诚信数据库,实现公司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误区八:“先证后照”模式改为“先照后证”模式只是简单调整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行政许可的申请顺序

刘俊海解释说,先证后照制度改革不仅可以降低公司设立成本,促使公司尽快开展商事活动,还可以推动行政审批部门的审批制度改革。

误区九:股东可以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而没有风险

刘俊海指出,改革并不意味着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零风险。新《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对违法者有处罚规定。

误区十:年检制度被年报制度取代后,公司可以在年报中造假

刘俊海表示,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公司将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超过三年拒绝修复信用的公司将永久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

记者:刘长忠

来源:中新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注销及需要携带的材料

    公司注销的含义及条件,以及进行公司注销时需要携带的材料和具体流程。公司注销包括申请注销登记、提交相关材料、解散决议、工商局申请清算备案、办理税务完税证明等步骤。只有经过合法的清算、注销程序,公司才能从法律意义上消灭,免除相关责任。

  • 第一章 总则

    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资格确认和登记规范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相关流程,以及经营活动中的相关规定。文章还介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登记机关的职责,以及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条件和申请流程等具体内容。

  • 行政限制的界定和特点

    行政限制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对物权施加的约束、直接性质、非惩罚性质、对被限制人的不利性质以及与权利移转的区别等。行政限制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直接约束物权行使的非惩罚性行政行为。行政限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其关注的是物权行使

  • 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协议

    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协议的风险提示及具体操作流程。包括优先认缴出资权利、决议条件和程序、乙方认购股份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等条款。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出资支付方式及时间、投资方式及资产整合、验资、股权登记、章程修改和工商变更登记等方面的内容。现有股东同意新股

  • 外国企业在广州注册常驻代表机构的法律程序
  • 股权质押未办理质押登记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