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责任受三重时间上的限制。换言之,从时间上看,保证人有三次逃脱承担保证责任的机会:
第一次: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依法定方式主张权利(一般保证:债权人未起诉或申请仲裁;连带责任保证:债权人未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次:债权人对保证人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获得抗辩权。
第三次: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此时,保证人有权援用债务人的抗辩权。
1、保证期间的作用与效力
(1)作用。督促债权人积极行使债权。
①一般保证:债权人须在保证期间内(对债务人和/或保证人)起诉或申请仲裁;
②连带责任保证:债权人须在保证期间内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2)效力。若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依法定方式主张权利,则保证责任消灭。
2、保证期间的确定
(1)有约定的按约定(可约定3个月,亦可约定1年。随意!)。
须注意,下列两种约定依法确定保证期间,不按约定:
①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
②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
(2)未约定保证期间的,无论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均为6个月,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须注意:没有约定债务履行期限的,自宽限期届满之日起算;债务人被宣告破产的,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计算。
3、保证期间的性质
①保证期间为除斥期间。
②保证期间为不变期间,不发生中断、中止、延长。
③保证期间经过,保证责任消灭。
④保证期间约束的权利为债权请求权,而非形成权。
多种保证责任的承担形式,包括连带共同保证、按份共同保证、最高额保证合同等。在不同情况下,保证人的责任分担方式有所不同。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第三人保证监督支付专款专用、注册资金提供保证等特殊情况下的责任承担问题。在保证期间,债权人转让债权或债务人转让部分
保证责任减免的几种情形以及保证人责任的形式。保证责任的减免包括保证期间届满、约定特定债权人或禁止债权转让、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债务转让和主合同内容变更等情形。保证人的责任形式取决于其承担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连带保证的法律责任大于一般保证。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保证担保与保证保险在合同内容、主体、性质、保证范围、保证程度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处于并存关系。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等,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